我国尽管在1933年就有赤潮灾害的记载,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频率并不高,1953~1998年间我国大陆沿海只记录了 322次赤潮,平均每年7次。但如今,仅2003年一年,我国海域就发现了119次赤潮,累计面积达1.4万平方千米。其中,东海发生赤潮86次,南海16次,渤海12 次,黄海5次。与2002年相比,东海的赤潮增加了35次,大面积赤潮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赤潮是什么污染形成的?且看如下分解。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赤潮是什么污染形成的?据小编了解,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东海毗邻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污水排放、过度的渔业养殖以及大型海洋工程的兴建,都向海洋输送了大量的污染物,几乎使东海成为人类的"天然垃圾场",远远超出了海洋自净能力范围。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课堂就进行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是感到意犹未尽的话,不防关注一下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专栏,在其中您一定会有所收获,本站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