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技工院校 文化课教学 教学探索 随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各技工院校中文化课的地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事实上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成长、终身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怎样优化文化课教学、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师应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 进入技工院校就读的绝大多数学生的中考分数都很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并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文化课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同时,到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学习目标、是被父母逼着到技工院校学习的,他们心中根本没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对自己毕业后要到什么行业、什么企业、什么地域就业没有规划。 由于学生缺乏目标和规划,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时就没有动力,学习上很不主动,自主学习效果普遍很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很不到位,以致表面上看,学生做到了按时上下课,也似乎在认认真真听课,实际上不少学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对教师讲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掌握。 2.教师方面 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始终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与专业课的关联,忽视了学科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加之技工院校的文化课教师中,从中学调入技工院校的任教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他们在技工院校教学时仍是沿用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一种回到初中上课的感觉。 同时,文化课在技工院校的地位很尴尬。文化课教师面对文化课的教学地位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有时会也感到很无奈。以致文化课教学显得较为被动,教学效果较差。 3.教材方面 技工院校文化课教材改版需要的时间较长,有的文化课教材几年甚至接近十年都没有变化。但从学生职业发展角度看,又不得不讲究教材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技工院校文化课教材更新慢,导致现在的文化课教材及教学内容不贴近技工、企业、产品、典型任务实际,与学生的就业相脱节。 加之现有的技工院校文化课教材内容繁杂,但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内容他们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听懂、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4.学校方面 技工院校的领导普遍对文化课教学重视不够,认为技工学院的学生就是学技能的,文化课学多学少一个样,致使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压力变小。加之技工院校文化课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标准难以统一,也不同程度影响了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学的质量。 5.企业方面 企业用人强调的是专业技能掌握的深度和精度,往往只是考核员工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二、提高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技工院校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学习兴趣,文化课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确实具有普遍性,但技工院校在新时代必须有新作用。笔者认为,技工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充分研究学情、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動力等方面来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 1.充分研究学情 不少学者通过多年课题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技工院校入学新生文化课水平总体处于不及格水平,分数大多是30~50分,其中英语分数最低,数学、物理、化学分数较低,语文分数稍高。另外,学生学习没有目的,对文化课学习无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针对学情,文化课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要给予学生关爱,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从内心开始改变,从"父母叫我到技工院校读书"变成"我要到技工院校求知",进而形成学习的动力,把学习文化课转变成一种自觉、一种兴趣,真正实现从"叫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有理想、目标也有了方向,有方向就能增强学生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确定自己的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长远目标。 同时,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形成自觉;要鼓励学生树立强烈的达到目标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还要用身边的人教育学生,比如笔者所在学院广泛宣传曾在学院就读的第43届、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蒋应成的事迹,使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技工院校文化课教材更新较慢,加上目前技工院校的文化课基本上是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学时安排教学活动,文化课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现状不匹配。 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观,在遵循教材应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外,要按照实事求是、满足需要和促进发展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要充分考虑技工院校生源总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正视技工院校生源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以够用、适用为主要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3.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虽然各技工院校在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仍然难以彻底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束缚,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的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模式不同程度仍然存在。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师应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探究式等多种形式,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意识,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提出疑问来,教师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向学生提问并鼓励学生自己辩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4.从学校层面重视文化基础课改革 技工院校的领导必须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文化基础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可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还承担着为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具有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立业创业能力""基本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 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改革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各技工院校必须对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为技工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5.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必须坚持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原则 长期以来,企业只注重技工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但事实上,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关注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是专项能力,更应是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的技能,更应是智能化技术;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创业创新能力。 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荀莉,苏敏.关于文化基础课设置的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杨发根,杨家妮.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职业,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