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你也看过很多书却总感觉啥也没学到


  Q:"为啥我也看过很多书,却总感觉啥也没学到?"
  有些知识是无法通过读书获得的。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种图标、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比如学校教的数理化等科目,就是常见的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难以言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大致分为两类:
  1)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2)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需要我们通过练习、总结、体验和内省等方式获取。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得到的是隐性知识,你只是单纯的读书,并没有什么用,注定学不到想要的知识。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学习的是开车或者游泳,你每天拿着一本教你如何开车或者游泳的书看,就算你把内容记得再熟练、理解的再透彻,你还是学不会开车或者游泳,因为它们属于技能,想要学会它们,你需要掌握足够多的隐性知识。
  而要掌握这些隐性知识,你要开着车或者在水里不停的练习、纠错和总结,而不是读书。
  你读的书太杂,缺乏系统性。
  知识未必就是力量,系统的知识才是力量,因为,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和判断力,才会有力量。
  如果你只有一堆零散的知识,它们像是飞机的引擎、拖拉机的轮胎和小轿车的外壳,单独看起来,似乎都有用,但却无法实现组装,成为一个飞机或者汽车,从而形成合力。
  相反,有时,这些杂乱无章的知识,在你做出判断的时侯,会对你形成信息干扰,反而变成一种负担。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的:一专多杂,在一门学问上达到精深,然后把它当一根绳子,串起其他繁杂的知识,以此让知识形成合力,进而转化为见识和判断力。
  在你还没有建立起这个T型结构以前,一味读很杂的书,涉取宽泛的知识,并不利于你整合和吸收它们。
  知识的积累和吸收需要一个过程。
  知识的积累和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包括记忆、理解和体验。
  比如,对于一首唐诗,小时候我们读,只是记住它的字面意思,那时,它不过是几十个汉字的组合,之后,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我们开始理解其中的韵脚和意境,再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开始读懂其中的美学品位和人生滋味,许多知识的积累和吸收,也类似这么一个过程。
  你暂时觉得没学到东西,可能是你的知识积累或者人生阅历不够,但是,只要你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读下去,量变终将带来质变。
  这种过程,汪国维在《人间词话》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极为贴切。
  或许你并不想学点啥。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将阅读分为三类:
  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比如:阅读报纸和杂志;
  以增进理解为目的的阅读,比如:读一些可以帮助你学习的书;
  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阅读,比如:读一些娱乐杂志或八卦新闻。
  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资讯或者娱乐消遣,所以你只读一些提供资讯的杂志和书籍,或者只读一些提供八卦消息的娱乐杂志,你学不到东西,也并不奇怪,因为你读书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学东西。
  所以,如果你既想读书又想学到一些东西,那么我的建议是:
  首先,搞清楚自己的读书目的:到底是为了获取资讯、促进学习还是娱乐消遣?如果只是为了获取资讯或者娱乐消遣,那就不用纠结于没学到东西,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为了学习;如果是为了促进学习,那就可以调整自己的阅读书目,多读一些可以促进学习的书,同时用对方法,从阅读中得到成长。
  其次,明确自己想要获取的知识的类型:到底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如果是显性知识,通过读书获取当然可以;如果是隐性知识,我劝你还是放下书本,多去练习、体验和总结。
  接着,增加知识的系统性,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找一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学科,钻进去,研究透,弄清楚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达到精深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整合其它知识,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最后,多积累:一方面是多积累你所专注的领域的知识,一方面多积累人生阅历,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识效用的最大化。
  愿你既有书可读同时也可以学到东西,终不辜负读书。
网站目录投稿:涒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