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教学认知与情感统一,教学情理相融;让学生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鼓励创新 高中语文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相比之下,新的课程改革使语文焕发了勃勃生机。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习该如何进行呢?我从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课堂习得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辨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她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也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语文,似乎是在教诲每个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教学认知与情感统一,教学情理相融,彰显生命的色彩 "情感陶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可见仁德是包含"爱"和"恨"这两种情感的。宋代教育家王安石明确地认为,国家人才不足,是由于陶冶教育不得其道所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为陶冶教育下了一个定义:"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 读书最能陶冶性情。语文学习一旦走出课堂,延伸到广袤的天地和真实的生活中,意义非凡。因为大自然中,活生生的景物更具有一种灵性,触手可及的真实场景更具空灵的感召力,可成为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汇的桥梁。如学了《圆明园的毁灭》《长城和运河》等课文,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激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他们想去北京圆明园的遗迹寻梦,想登上万里长城当好汉,更想领略运河的古韵风情。于是,课文中的风景名胜,成了学生假期旅游的首选去处。在真实而鲜活的背景下,历史遗迹、名胜风景丰富着学生的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成为学生的又一理想的精神家园。学习《壁虎》、《爬山虎的脚》等课文,我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捕捉鲜美而易逝的生活。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活动或生长规律,记观察日记。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学生来到小河边,看到了发黑的河面上浮满的垃圾;走上街道的十字路口,闻到呛喉的车尾废气……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体验着鲜活的语言,也体验着鲜活的生活。语言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荡着学生的情怀,滋养着他们的价值观。 三、学生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做"听客"和"看客",要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学生多些自由的时空,为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作文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是真情还是假意就不太关心了,更何谈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在创造性思维的起始阶段,要靠发散思维起目标定向作用,以便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它们是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所以,发散思维实际上也可看成是辨证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起始阶段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至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由于它们都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当然不可能象发散思维那样,在实质上等同于辨证思维。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都是语文教育所应重点培养的。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摇蓝。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