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上帝读后感一 这几天在老家,看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赡养上帝》,我颇有感触。其实,我比较喜欢科幻类型电影,特别是关于时间旅行的。可是,看书的习惯现在才开始培养。因此,虽然近几年中国科幻圈由于刘慈欣,郝景芳,刘宇昆等人的作品获得雨果奖而热闹非凡,我却没有看过《三体》、《北京折叠》等获奖作品。 小说《赡养上帝》讲述了宇宙中一个技术超级先进的迟暮文明出现了老龄化,创造创新能力缺失,机器依赖,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二十亿位两三千岁(地球年约35亿年)的老年人驾驶着破旧的宇宙飞船在太空游荡,最后来到地球乞讨,期望由他们一手培育的地球人能够赡养他们,与之交换,他们提供先进的技术资料发展地球科技。于是,地球人的上帝们被分配到地球上六十亿人的家庭中。但是,矛盾很快产生,先进的技术资料太过先进,地球人无法看懂,而上帝们依赖于先进的自我管理的机器,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了,因此也无法指导。于是,本来就资源紧张的地球人觉得上帝们是负担,而上帝们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压抑,受到排挤,最终离家出走,重返飞船。其实,上帝们创造了好几个地球文明,地球一二三号,文明更先进,他们遭受的待遇却更差。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生老病死,一个文明是否同样会经历从萌生到灭亡的历程呢?或许源自上帝的创造,35亿年前,地球产生了,慢慢地培育了生命,从古猿演变出人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往大我们探索宇宙越来越远,往小我们研究物质的最小组成粒子。科技带给我们便利,带给我们探索未知的能力,但它同时也会使我们的文明走向毁灭吗? 核电站带给我们巨大的能源,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巨大的灾难,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福岛事故就是佐证,目前全球正在进行的人造太阳项目(ITER)或许会给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但是会不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呢? 我们也同样面临着机器依赖问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手机,本来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方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沟通和交流,可是现在却在路上,聚会上,餐桌上,……,人人沉迷在手机中,反而阻碍了人与人间的沟通。以后科技发展必将导致机器人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到处存在,它们发展到足够智能会不会阻碍人类的创造创新呢? 面对无穷大的宇宙以及漫长的宇宙演变岁月,人类显得非常渺小,全人类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可是,小说带给我更多的感慨是对父母(我们的上帝)的赡养和孝敬问题,我们也该好好地想一想:"人啊,该考虑养老的事了。"父母的养老?我们自己的养老? 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妈妈叫我回家吃饭的日子。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要走很远的山路,每天几个人总是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放学路上,我们采蕨菜,我们扮演电视剧情,我们玩游戏,……,可是每每回到家的时候都会很晚了,多少次总会远远地听见妈妈叫我回家的声音,带着责备,其实更多的是担心。小时候妈妈是严厉的,对我要求很高,我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赡养上帝读后感二 小说很短,跟《赡养人类》的角度是相反的。创造人类的外星"上帝文明"因技术太先进、生活太舒适而丧失了创新能力,飞船发生故障而无法维修,只能降临地球求得赡养。 一个创造了地球文明、阻止了银河黑洞吞噬星体、抗击了星际入侵的伟大文明,最后却落得,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细思极恐。 但我丝毫不认为大刘这是夸大其词。就像读《三体》时被作品描述的宏大场景所震撼,以为ETO这样傻逼的组织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直到发现现在地球上居然还真有这样的组织,振振有词"引进外星正面能量",邪教一般的存在。 话说回来,总结一下就是《赡养上帝》描述的是一个被技术所惯坏的文明在暮年时所遭受的苦难,这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点,毕竟追求舒适是人的共性,现代人的身体素质、耐受能力已经较前几辈有所下降了,智能家居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大刘描述的舒适生活就近在眼前,而人类能克服自身惰性保持警醒吗?未必。 刘慈欣作品内容简介 href="/search.html?typeid=15&type=sonself&keywords=%E6%B5%81%E6%B5%AA%E5%9C%B0%E7%90%83">流浪地球、三体、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微纪元、时间移民、带上她的眼睛、圆圆的肥皂泡、赡养人类、赡养上帝、乡村教师、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地火、全屏带阻塞干扰、信使、中国太阳、朝闻道、混沌、蝴蝶、天使时代、吞食者、诗云、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思想者、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