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① ──"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古之儒者不作兴谈女人,但有时总喜欢谈到女人。例如"缠足"罢,从明朝到清朝的带些考据气息的著作中,往往有一篇关于这事起源的迟早的文章【引出后文对女人缠足起源时间的分析和议论】。为什么要考究这样下等事呢,现在不说他也罢,总而言之,是可以分为两大派的,一派说起源早,一派说起源迟。说早的一派,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连孟子的母亲,也是小脚妇人的证据来。说迟的一派却相反,他不大恭维缠足,据说,至早,亦不过起于宋朝的末年。 其实,宋末,也可以算得古的了。不过不缠之足,样子却还要古,学者应该"贵古而贱今",斥缠足者,爱古也。但也有先怀了反对缠足的成见,假造证据的,例如前明才子杨升庵先生,他甚至于替汉朝人做《杂事秘辛》②,来证明那时的脚是"底平趾敛"。 于是又有人将这用作缠足起源之古的材料,说既然"趾敛",可见是缠的了。但这是自甘于低能之谈,这里不加评论。【以上三段叙述了缠足起源分为两派的具体情况。】 照我的意见来说,则以上两大派的话,是都错,也都对的。现在是古董出现的多了,我们不但能看见汉唐的图画,也可以看到晋唐古坟里发掘出来的泥人儿。那些东西上所表现的女人的脚上,有圆头履,有方头履,可见是不缠足的。古人比今人聪明,她决不至于缠小脚而穿大鞋子,里面塞些棉花,使自己走得一步一拐。【此段是作者对缠足起源的考证和结论,通过出土的汉唐时期的人像中,女人穿的鞋的大小和今人无明显差别可以看出,汉唐时期的女人是并不缠足,也就是说女人缠足最早也不过起源于宋。】 但是,汉朝就确已有一种"利屣"③,头是尖尖的,平常大约未必穿罢,舞的时候,却非此不可。不但走着爽利,"潭腿"④似的踢开去之际,也不至于为裙子所碍,甚至于踢下裙子来。那时太太们固然也未始不舞,但舞的究以倡女为多,所以倡伎就大抵穿着"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敛"的。然而伎女的装束,是闺秀们的大成至圣先师,这在现在还是如此,常穿利屣,即等于现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俨然居炎汉⑤"摩登女郎"之列,于是乎虽是名门淑女,脚尖也就不免尖了起来。先是倡伎尖,后是摩登女郎尖,再后是大家闺秀尖,最后才是"小家碧玉"⑥一齐尖。待到这些"碧玉"们成了祖母时,就入于利屣制度统一脚坛的时代了。【此段是作者对女人缠足起源过程的推测,认为其最初起源于以舞蹈为职业的倡伎,后来流行开去,但也仅限于所穿的鞋和脚的样式的变化,而并不注重其大小。】 当民国初年,"不佞"观光北京的时候,听人说,北京女人看男人是否漂亮(自按:盖即今之所谓"摩登"也)的时候,是从脚起,上看到头的。所以男人的鞋袜,也得留心,脚样更不消说,当然要弄得齐齐整整,这就是天下之所以有"包脚布"的原因。仓颉造字,我们是知道的,谁造这布的呢,却还没有研究出。但至少是"古已有之",唐朝张鷟作的《朝野佥载》⑦罢,他说武后朝有一位某男士,将脚裹得窄窄的,人们见了都发笑。可见盛唐之世,就已有了这一种玩意儿,不过还不是很极端,或者还没有很普及。然而好像终于普及了。由宋至清,绵绵不绝,民元革命以后,革了与否,我不知道,因为我是专攻考"古"学的。【此段是作者对"裹脚布"的起源的推测和考证,认为其起源于男人的一种装束,目的是为了"漂亮",而且通过实例说明其起源时间至少可推及到唐代。】 然而奇怪得很,不知道怎的(自按:此处似略失学者态度),女士们之对于脚,尖还不够,并且勒令它"小"起来了,最高模范,还竟至于以三寸为度。这么一来,可以不必兼买利屣和方头履两种,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是不算坏的,可是从卫生的观点来看,却未免有些"过火",换一句话,就是"走了极端"了。【此段叙述女人的脚通过裹脚布由改变其样式发展到改变其大小,最后发展到"三寸为度"的极端。】 【以上为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女人裹脚起源时间和过程进行考证和分析,照应文章题目"由中国女人的脚",并在叙述中插入议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点出裹脚发展到"三寸为度"就是"走了极端"了。为后文提出对于"中庸"的看法做铺垫。】 我中华民族虽然常常的自命为爱"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譬如对于敌人罢,有时是压服不够,还要"除恶务尽",杀掉不够,还要"食肉寝皮"⑧。但有时候,却又谦虚到"侵略者要进来,让他们进来。也许他们会杀了十万中国人。不要紧,中国人有的是,我们再有人上去"。这真教人会猜不出是真痴还是假呆。而女人的脚尤其是一个铁证,不小则已,小则必求其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摆摆摇摇。慨自辫子肃清以后,缠足本已一同解放的了,老新党的母亲们,鉴于自己在皮鞋里塞棉花之麻烦,一时也确给她的女儿留了天足。然而我们中华民族是究竟有些"极端"的,不多久,老病复发,有些女士们已在别想花样,用一枝细黑柱子将脚跟支起,叫它离开地球。她到底非要她的脚变把戏不可。由过去以测将来,则四朝(假如仍旧有朝代的话)之后,全国女人的脚趾都和小腿成一直线,是可以有八九成把握的。【此段是从前文女人裹脚发展到"三寸"的极端引申出的观点,认为中国人表面提倡"中庸",实际上是反中庸的,"中庸"的本意是依照客观规律和天然本性而行事,不偏不倚、不偏激不极端、不激进不保守,然而,通过作者所举实例可以看出,实际上中国人行事少有符合"中庸"的。】 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穷教员养不活老婆了,于是觉到女子自食其力说之合理,并且附带地向男女平权论卢头;富翁胖到要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而富球,从此主张运动的紧要。我们平时,是决不记得自己有一个头,或一个肚子,应该加以优待的,然而一旦头痛肚泻,这才记起了他们,并且大有休息要紧,饮食小心的议论。倘有谁听了这些议论之后,便贸贸然决定这议论者为卫生家,可就失之十丈,差以亿里了。 倒相反,他是不卫生家,议论卫生,正是他向来的不卫生的结果的表现。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⑨"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以上两段接上文意思,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圣人"大力提倡"中庸"的原因,正因为中国人行事普遍反中庸,所以要大力提倡,并通过举例加以证实。】 【以上为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女人裹脚到"三寸"的极端,引申出中国人行事普遍反中庸的结论,照应文章题目"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并进一步分析了何以会大力提倡"中庸"的原因,正是由于现实中缺乏中庸,才要加以倡导和宣传,以改变这种普遍反中庸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即某人和社会某个时期大力倡导什么,必然是此人和这个社会所缺乏什么,从而为后文推导出孔子有胃病做铺垫。】 以上的推定假使没有错,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而推定孔子晚年,是生了胃病的了【提出自己观点,后文进一步阐释】。"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他并非百万富翁或能收许多版税的文学家,想不至于这么奢侈的,除了只为卫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别无解法。况且"不撤姜食"⑩,又简直是省不掉暖胃药了。何必如此独厚于胃,念念不忘呢?曰,以其有胃病之故也。【此段根据上文观点进一步推导,从孔子大力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可以推断,孔子是得了胃病才会如此,后文进一步分析说明。】 倘说:坐在家里,不大走动的人们很容易生胃病,孔子周游列国⑾,运动王公,该可以不生病证的了。那就是犯了知今而不知古的错误。盖当时花旗白面⑿,尚未输入,土磨麦粉,多含灰沙,所以分量较今面为重;国道尚未修成,泥路甚多凹凸,孔子如果肯走,那是不大要紧的,而不幸他偏有一车两马。胃里袋着沉重的面食,坐在车子里走着七高八低的道路,一颠一顿,一掀一坠,胃就被坠得大起来,消化力随之减少,时时作痛;每餐非吃"生姜"不可了。所以那病的名目,该是"胃扩张";那时候,则是"晚年",约在周敬王十年以后。【此段是对孔子晚年得胃病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吃的不好;二是路途颠簸。】 【以上为文章第三部分,通过第二部分"提倡什么往往就是缺乏什么"的观点,对孔子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进行分析,得出孔子得胃病的观点,照应文章题目"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并对其得胃病的原因进一步分析。】 以上的推定,虽然简略,却都是"读书得间"的成功。但若急于近功,妄加猜测,即很容易陷于"多疑"的谬误。例如罢,二月十四日《申报》载南京专电云:"中执委会令各级党部及人民团体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⒀ 匾额,悬挂礼堂中央,以资启迪。"看了之后,切不可便推定为各要人讥大家为"忘八"⒁;三月一日《大晚报》⒂ 载新闻云:"孙总理夫人宋庆龄女士自归国寓沪后,关于政治方面,不闻不问,惟对社会团体之组织非常热心。据本报记者所得报告,前日有人由邮政局致宋女士之索诈信□(自按:原缺)件,业经本市局派驻邮局检查处检查员查获,当将索诈截留,转辗呈报市府。"看了之后,也切不可便推定虽为总理夫人宋女士的信件,也常在邮局被当局派员所检查。 盖虽"学匪派考古学",亦当不离于"学",而以"考古"为限的。 【以上为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揭示和深化文章主题,前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就是,如果某人竭力倡导某物事往往表明此人正缺乏此物事,社会也是如此,当局竭力倡导某种精神、道德、行为、习惯等,往往也表明社会正缺乏此种精神、道德、行为、习惯等,并通过两个实例提醒读者注意,作者文中的"切不可推定……"和"也切不可推定……"是反语,恰恰是就该如此推定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虚伪而严酷的统治。】 【点评:这篇文章是作者文章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不仅形式新颖,而且逻辑严密、语言幽默、视角独特、识见深邃。实际上,此文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比如前几年政府大力提倡"八荣八耻"又何尝不是社会道德腐化堕落到一定程度而不得不做出的振拔疗救举措。】 三月四日夜 【注释】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六日《论语》第十三期,署名何干。 ② 《杂事秘辛》:笔记小说,一卷,旧题无名氏撰,伪托为东汉佚书,实为明代杨慎(号升庵)作。写东汉桓帝(刘志)选梁莹为妃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描写梁莹的脚:"足长八寸,踁跗丰研,底平指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杨慎在该书跋语中说:"予尝搜考弓足原始,不得。及见‘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语,则缠足后汉已自有之。"按杨慎是持缠足起源较早一说的。 ③ "利屣":一种舞鞋。《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 ④ "潭腿":拳术的一种,相传由清代山东龙潭寺的和尚创立,故称。 ⑤ 炎汉:即汉代。过去阴阳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称五德)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来说明王朝更替;他们认为汉朝属火,故称"炎汉"。 ⑥ "小家碧玉":语出南朝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碧玉原系人名,旧时常以"小家碧玉"称小康人家的少女。 ⑦ 《朝野佥载》:唐代张鷟作,内容系记载唐代的故事和琐闻。按该书没有鲁迅所引一事的记载。 ⑧ "除恶务尽":语出《尚书·泰誓》:"树德欲滋,除恶务本。""食肉寝皮",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⑨ 语见《论语·子路》。据宋代朱熹注:"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⑩ "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等语,都见《论语·乡党》。 ⑾ 孔子周游列国:孔丘于鲁定公十二年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98─前484)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游说诸侯,终不见用。 ⑿ 花旗白面:由美国进口的面粉。 ⒀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当时国民党政客戴季陶等宣扬的所谓"八德"。国民党当局为了加强其封建法西斯统治,强令机关团体将它制匾悬挂于礼堂,国民党教育部又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日宣布以此为"小学公民训练标准"。 ⒁ "忘八":封建时代流行的俗语,指忘记了概括封建道德要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的最后一个"耻"字,也即"无耻"的意思。 ⒂ 《大晚报》: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创刊,张竹平创办,后为国民党财阀孔祥熙收买,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停刊。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