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炒股老婆的一封信 ■丁为民 亲爱的老婆: 刚开始,你对我说要炒股票,我觉得就像你想去新马泰玩一趟一样,新鲜劲过了,你还是原来的你。然而现在我承认自己错了。当你爱上股票,就像爱上了某个英俊多情又神秘的男子。作为一项投资,你炒股,我不反对,但当你把股票作为唯一的兴趣爱好,无时无刻不研究它,仿佛走火入魔一般,我不得不说:我发现你变了。 首先,你不爱逛街了,甚至连家里的日常开销也精打细算起来。每个月的工资都变成资金转入了你的股票账户,对于它们的前途我不敢妄加猜测,只知道自己已经5天没吃过猪肉了。 炒股以后,你不再迷韩剧,不再看风花雪月的小说,不再搞网恋,我觉得都挺好。但你也不再花心思给我做油焖大虾,不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不再有事无事地蹭在我怀里撒娇。我俩一起吃饭,你的所有话题都是关于股票的,某某股明天一定涨停,某某股明天可以全仓介入……口气坚定得仿佛自己是股评家!可事实证明…… 老婆,我害怕股票把你抢走,也害怕它把你变成男人婆。尽管我知道炒股票肯定比搞外遇强,可为什么现在我的感觉比你有了外遇还糟糕,就像失恋了一样? 老公 2008年×月×日 老婆的回复: 现在我已经懒得跟你说那么多了。冷眼观盘,慧眼看市,你不觉得我们的缘分已经跌停板了吗?想当年觉得你的成长性不错,股性也比较活跃。谁知买入成交以后,你的表现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渐渐成了垃圾股。我们的感情一路深探,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了。与其这样长期套牢,倒不如忍痛割肉,各自进行资产重组。请你这几天准备一下,我们就去办理交割手续,从此各奔东西。 焦虑也是动力 ■倪妮 下一次你再本能地感到紧张与不安时,把它当作好消息。 站在起跑线前,如果你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血脉贲张,那么恭喜,你已经获得发挥最佳水平的状态和基础——焦虑与紧张。同样地,面对冗长的工作计划、响个不停的手机以及必须回复的繁杂电子邮件,在备感压力之前,你也应该先暗自庆幸:至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你不会有失业的危险。 字典中关于"焦虑"一词的定义是"不安、忧虑或者担心某件事会发生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人们通常想要避免的,对于在高度运转的世界中忙碌工作的上班族来说尤为如此。当我们听到周围太多的人抱怨自己不堪心理和肉体的双重重负,甚至"郁闷"已变成人人脱口而出的口头词汇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是一种趋向病态的心理。而确实也有一些专门的医疗机构会开一些药来驱逐这种感觉。但是请注意,促使你前进的适度焦虑或许也会被同时驱逐。 适度焦虑是我们能应对变化、处理棘手问题或者从失败中超越出来的恰当分量,也是能让我们表现最佳并树立正确态度的适当能量水平。毋庸置疑,它对个人和组织的增长都将是一个催化剂,它使人们领悟到不安,并将挑战转化为机会,这驱动他们针对自己以及组织做出有意义及必要的改变。与之相反的当然是过多或过少的焦虑,其结果不是陷入负面想法不能自拔,就是平庸的表现与在棘手问题前的束手无策。 当然,焦虑的尺度很难掌握,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如同波浪线一样在过多、过少与适度焦虑间来回摇摆。创建适度焦虑的前提是你需要对变化保持时刻的敏锐,这不仅包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的互动,还意味着审视自己内心的波动。如果能及时意识和顺应这种变化,或者说不确定性,就会将焦虑转化为动力,释放出巨大能量。 顺应变化——焦虑感通常来自于脱离开原先的"舒适区"而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如果将这种变化视为一种兴奋和成长的表现,那么就能将焦虑转化为动力,释放出巨大能量。 行动起来——处理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全身动起来。可以散散步,或者去健身房。当然,还包括即刻投入到让你产生焦虑的工作当中。 重信践诺——减少焦虑最有力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遵守自己的诺言。无论是向他人还是向自己的许诺,一旦没有达到,都会产生糟糕的情绪。所以,与其面对无法完成的宏大目标,不如将其定得小一些,然后圆满实现它。在陈述目标的语言中尽量避免使用"完全"、"从来不会"等绝对性词汇。 忘掉过去——不要总是纠缠于过去犯的错误,这只会让你因为再也无法挽回而更加不安。谨记,活在当下!即使是焦虑,也要为当下而焦虑。 认识到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我们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哪些事情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够好。但如果转换思路,聚焦于表现不错的方面,尽管无法完全消除焦虑,也可以把它转化成跃跃欲试的冲力。 每天为焦虑安排时间——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如同波浪线一样在过多、过少以及适度焦虑间来回摇摆。因此,不妨为焦虑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每天此时,你可以将生活、工作、家庭及其他的一切的忧虑集中在一起尽情地发泄。而时间一过,就不要再有任何负担,因为你已用完了自己的"焦虑时间"。 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如果你像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著名的预言诗《耶路撒冷》中所言,有一种"我必须创造一个系统,否则便成为他的奴隶"的紧迫与焦灼,而且这种感觉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那么你也许真的需要看医生了,至少让他告诉你,你并非是不可缺少的。 潘刚的今世与伊利的来生 ■偶图 据说,潘刚的父母现在是他们县里声望最高的一对老人,而这并不是因为潘刚——每年春节,前来看望这两位退休教师的学生可以排出一串长队。潘刚说父母也说不清究竟教了多少学生,但每一茬学生都会记住潘氏夫妇。 从小长在教育世家的潘刚不仅比别人要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接受道德熏陶,比如说"责任",这是潘刚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他自己也承认,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一个细节是,潘刚的祖父很早就丧偶,而后又娶了一位妻子,以便照顾潘刚的父亲。但祖父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了潘刚的父亲以及一个"后妈"。后来这位后妈再次改嫁,再后来又遭遇丧偶。而正是在这位老人孤单无助时,已经成家立业的潘刚父亲毅然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当作亲生母亲一样赡养起来。这个故事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整个县城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受欢迎的版本。 后来有人分析,潘刚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几次关键时期做出明智的选择,与其家族遗传下来的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禀赋不无关系。多少年来,"爱厂如家"的中国式企业文化渗透于大大小小的国营企业,与潘刚精神气质颇为投合的是,他从大学毕业就进入了这种"家庭式"企业,潘刚之所以成为潘刚,也就有了现实可能。事实上,此时潘刚所面对的选择已经绝非是"承担责任"或是"同流合污"那么简单了: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全方位"规矩教育"的教工子弟,恐怕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不按规矩办事"的人和事。所以,身在上市公司的潘刚在人生的最重要时刻选择了"规矩"和"规范"。 棋如人生 ■夏国强 闲来无事,和朋友下棋,你走马,我架炮,车是横冲直撞,卒是勇往直前。楚河汉界,两军对垒,短兵相接,直杀得难解难分,天昏地暗。有时,一着不慎,落了个满盘皆输,那个后悔呀!简直叫人三天三夜都茶饭不香,夜不能寐。棋艺,也便在这懊恼和失败中有了长进。再与友交战,则学会了前思后想,小心谨慎,粗中有细,斗智斗勇,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败为胜。 棋品即人品。不同的人下棋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人下棋,只攻不守,长驱直入,看似咄咄逼人,显赫一时,但终因后方空虚,被人偷袭,难以招架,溃不成军;有的人下棋,只守不攻,面对大好有利时机,却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常常是赢棋不足,输棋有余;有的人下棋,暗设机关,表面上露出破绽,给人以可乘之机,实际上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是人家故意设好的一个圈套,精心布下的一个陷阱,只等你跳下去,才知中计,欲罢不能;有的人下棋,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总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动,毫无胜算;有的人下棋,胸怀全局,不乏大将风度,招法奇特,不计较一兵一卒之得失,直取将帅,赢是目的;有的人下棋,技艺超群,高风亮节,常常是在"退一步"中显示棋艺,在"让一着"中体现风格,让人输得心服口服,油然而生敬意;有的人下棋,屡败屡战,总不服输,连下三盘败北,却说:"第一盘我不想赢,第二盘你不认输,第三盘我想和,你又不同意,还是再来,再来……"有的人下棋,不急不躁,超然物外,不动声色,赢而不喜,输而不悲,总是淡然地说:"下棋就是下棋,不赢天,不输地,输赢都无所谓,只是休闲消磨时光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也是一场对弈。在人生的棋盘里,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有成功和失败。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经常遇到有一步走错,步步错,百步难回的尴尬;不是也经常遇到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况吗?我认为:人生有时不是以胜败论英雄的。有的人,偷天换日,夺取江山,功成名就,但他不能称为英雄,曹操、刘邦之类是也;有的人,豪情万丈,义薄云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他们虽然事业失败,但依然留下英名,项羽、荆轲一类是也。即便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也不能以财富的多寡来衡量成败。有的人,善于投机取巧,贪赃枉法,为富不仁,即便财富再多,也为人所不齿,他只能被称作为行尸走肉;有的人,虽然贫寒,家徒四壁,但他却有一颗水晶般的心,全国道德楷模谢延信、王一硕等,他们同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这个世界上,要知道生命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的过程,竞争无处不在,对弈也无处不在。寄身于天地之间,在有限的生命里,不知道拼搏的人,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也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更不是一个能登上成功高峰的人。要相信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弱小就甘于渺小;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凡而甘于平庸。要善待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站起来。有太阳作证,有月亮作证,有风雨作证,有江河作证,人生每一个站立的过程,都是一幅人类成长壮丽的图画。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要想战胜别人,必先战胜自己。孙子兵法讲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中时常装有一盘人生的大棋,天作棋盘,星作棋子,在斗转星移中,只有不断地搏击人生,人生才有意义,生命才能彰显光辉,才能收获一分永恒。 "想艳遇吗" 想做啥 ■匡正 "想艳遇吗"这是江苏运通房地产公司为新楼盘所作的推介广告。无独有偶,在天津滨江道一家商场3楼,店铺挂着一个"衣冠勤瘦"的牌匾。当然,这种另类店名,也想一鸣惊人。 从"想艳遇吗"到"衣冠勤瘦",从表面上看是商家追求广告和店名的个性与另类。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商家的所谓营销策略其实是对商业文化的无知和浮躁。 眼下,一些商家在追求广告效应方面,已冲破商业文化本应遵守的道德底线。"衣冠勤瘦"也好,"想艳遇吗"也罢,都是想要通过单调、强化的重复或特殊的视觉效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意图达到增强消费者记忆的目的。可是,这样的广告创意,虽然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扰乱视听,甚至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与厌恶,其效果可想而知。 消费者需要的,是内容健康、创意新颖而又真实可信、轻松愉悦的广告形式和内容,而那些采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打法律擦边球,以抢劫眼球的广告形式和内容来哗众取宠,虽然一时能引起人的注意,但最终是会被消费者鄙夷和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