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语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积淀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辅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特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精神生活;价值观;素质教育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这不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还要注重和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谈谈我的几点观点供参考。
  一、感受数学语言,显现文化韵味
  数学语言是一种符号化的、由精确术语与关系语句所构成的语言,以其高度的抽象简洁地描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精确的工具。但有些学生对数学语言往往表现为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为此,教师需要对数学语言进行合理加工,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领略文字语言的严谨美、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以及图形语言的结构美,让其显现出特有的文化韵味。比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采用师生互对"回文诗"的方式加深对倒数的认识。以"对诗"的形式引出"倒诗",学生在感知古诗韵律美的同时,加深了对"互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文化与人文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
  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
  三、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方面,要用动态的、机智的、艺术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启迪学生思维。有位教师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圣人"孔子的"圣"引出"诗圣"杜甫,激发学生思考,诗人"圣"在何处,"圣"在哪里?然后,亮出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痛苦和他的深沉的忧思;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这种导入方式,有联想,有比较,有思考,显得自然。在课文学习之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自己命运和民众生活里,能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最后一段使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美丽的形象,这种深远感人的意境,令人回味不已。"结尾的认识,充满了激情,将情、景、理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陶冶,美的熏陶,注重了人文性的教育。在语文课堂里,我们就是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师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另一方面,要让 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和文学期刊,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点评,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学习莫泊桑的《项链》等作品时,我要求学生不做机械读书的"看客",而是引导他们先深入作品,再从作品中跳出来,广泛地联系生活,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玛蒂尔德现象",从而展开讨论,形成自己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并试图挖除我们自身的痼疾。有同学在谈到玛蒂尔德的形象时这样说:"玛"的性格的形成固然受當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更主要的还在于她自身,爱国诗人屈原就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她能抵制物质享受的诱惑,就不会那么伤心,更不会出现"片刻虚荣,十年艰辛"的悲剧;在她身上有闪光的一面,也有丑恶虚荣的一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这两重性,就看我们如何把握住自己,使自己朝善的方面发展。
  四、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吸纳人文之粹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是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勤奋专心,一丝不苟,但都不读课外书;他们能把老师课堂讲授、课本内容上有的知识学好,但一旦涉及课外知识就束手无策;他们写作能做到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但作文思路不开阔,材料贫乏没有新意,因此他们能考好其他各科却无法考好语文。究其原因,发现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他们有可能知道四大名著,但真正读过的寥寥无几,没有人读过茅盾、巴金、郁达夫、刘心武、蒋子龙等现当代作家作品,更不用说外国文学作品,充其量读过几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究其原因,有的是想读但苦于手上无书,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这样的读书条件和读书氛围;有的是苦于没有时间,随着中学学科门类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多读多写,如果仅靠有限的几节课,无疑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有的是感于读书花费时间长,但受益不明显,往往有始无终,不了了之,而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上让学生放任自流,没有加以系统性地组织,长期以来,这里仍是荒芜地带。
  五、结语
  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初中语文教育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人文素养,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网站目录投稿: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