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故乡·徐玉诺》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淅淅漓漓的雨滴,穿破呜咽的哀音。 滴滴滴到故乡的像片上; 思念的道路从此湿了,滑了, 并且那一片一片的遗像上 都发出一种凄楚悲酸的味道来。 故乡也永远不可思念了。 我的,不可思念的故乡呵! 一
满眼是白马奔腾的大海, 一瞬千变的天云, 苍苍的折盖了故乡的图画; 截断了故乡的情丝。 太阳一抖一抖地落下去了! 异乡的孩子,性急而且无聊; 太阳坠着他的心了。 二
那里是鲁山的山谷? …… 两匹母牛三头牛犊,依傍着, 沉静静的在一个小平原上吃草; 小犊也不叫,什么声音也没有; 我同小弟弟不言不语摆弄着小石…… 呵,我们且摆弄摆弄小石! ——我,小孩子的乡土在,在那里了! 三
那里是鲁山的田园?…… 被小河缠绕成一方一方的, 遍地是秘密深浓的高粱 父亲不歇的耘田, 我刚从山河中爬上来, 我正要割草了。 四
海风一阵阵的冲开了窗门, 异乡的小孩子失掉了一切; 故乡的影片一片一片的都飞散在不可知的海上 渐渐的被海水湿了。 一九二二年,四,一五。 徐玉诺出生在中原农村,一生行踪飘忽。这种不同于五四时期大多数诗人的经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风味。茅盾认为徐玉诺的作品带点原始的粗犷的热情和Diane(月亮女神)型的梦想者的个性。现实的苦闷,使诗人越发怀念那带点原始粗犷的质朴的故乡鲁山,故乡离他越来越遥远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变成了苦涩的怀恋。 第一节,诗人以极其夸张的笔墨渲染了诗人手捧像片思念故乡的氛围:雨点伴着哀呜的海风飘洒在像片上,带着咸的苦涩,模糊了像片的画面。屋里充溢着凄楚的悲酸的味道。这里运用嗅觉、味觉(海风、雨滴)与视觉(模糊的像片)之间的感觉的交错(即通感)作用,把雨滴的味道和思念的凄楚的悲酸的"味道"勾通起来,从而达到自然景观、环境氛围、诗人情感三者的和谐统一。"湿"、"滑"用得十分奇巧:像片被雨滴弄湿,其中也弄湿了故乡的小道,由此,诗人联想到故乡的道路或许正同像片里一样,变得泥泞不堪,那怎么回故乡呢?诗人不由得更加惦念起故乡来了,进而诗人感到,不仅故乡回不去,而且连着思念之路也断了,因为像片本是思念的媒介,如今它却因雨滴的侵蚀而变得模糊了。"连故乡也永远不可思念了",诗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第二节的情景是第一节的继续。用白马奔腾的大海形容满噙泪水,这种夸张的比喻在当时也很新鲜。因为满眼泪水,所以像片更加模糊,所以思念之路"湿"了"滑"了,终于被彻底截断了。这是景的放大,又是情的升华。情与景两条发展轨迹有时平行,有时交叉,相互衬托,相互铺垫。性急与无聊是故乡之不可思念的心态的两个侧面。诗人还极巧妙地用太阳一抖一抖快"坠"着他的心这样的意象来暗示性急火燎的焦灼感。 第三、四节是重现诗人记忆中被理想化的故乡之美,恬静而自然化的质朴之美,以反衬现实的苦闷,并寄寓着诗人的某些希冀。短暂的快感稍纵即逝,无情的海风把像片完全地弄湿了。故乡随着模糊的像片一起消失了,消失在不可知的海——泪海,还是苦恼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