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促进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然而,当前中小学与初中在德育工作中的脱节,影响着德育整体功效的发挥,也制约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导致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本文试就小学――初中学生德育工作衔接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力求为当前存在的德育弊病找到解决的办法,实现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现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育 衔接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加强和改进作为学校德育基础工程的养成教育,不仅促使学生由"被教育"向"我需要教育"方向转化,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需要,以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而且也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开创了中学德育教育的新境界。 同时,一直困扰着中学德育工作开展、影响德育整体功效的小学、初中的德育目标、方法、途径、管理上的脱节问题凸现出来。所以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一体化转移,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一、存在问题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儿童期向少年期(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转化过程中。儿童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
  据我所知,我校初中部与小学的德育衔接如下:本校小学部将六年级毕业生名册移交给初中部,一般也只掌握了学生姓名和毕业成绩。至于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等并不要求小学部提供,小学部基本上也没有这方面详细的资料。外校的小学毕业生到我校初中部就读的学生,我校也没有主动的去各小学了解,使我校初一班主任、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除了毕业成绩之外,其它的几乎为零,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掉队生"再度分化,出现"问题学生",甚至辍学失学现象以及其他严重违纪现象。
  二、解决方法
  1、加强同各对口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构建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教育阶段应有各自的教育内容。但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系统论告诉我们: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校德育工作要对不同阶段的德育进行全面的规划,各阶段的德育既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内容,又要考虑到同各对口学校的相互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便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改变过去那种 "你敲你的锣,我擂我的鼓"的现象,积极地同各对口小学沟通,建立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模式。
  2、系统设计德育目标,实现同各对口小学德育目标的有效衔接
  德育目标是培养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素质的规格、标准,是德育的核心部分,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制约着德育各方面的工作。我校和各对口小学是各具独立性又密切联系的教育整体,可以根据整体性原则对德育目标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目标,大体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健康心理素质方面,在实施中需明确中小学各应达到的程度。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以"我是中国人"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小学以培养小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的一代小公民为目标,分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中学以培养中学生成为肩负历史使命又有民族意识和为国效劳好思想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分四个阶段实施。这样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学的爱的情感逐步升华到中学的民族意识、历史使命、祖国前途上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在道德法纪教育方面,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定势,中学则偏重于认知和评价,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培养学生具备辨别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的能力。在心理教育方面,着重从悦己、焦虑、交往和情感四个方面开展探索,让学生以崭新的自我,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整体设计德育内容,实现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确定和安排的教育内容,是特定社会对双向互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关德性的具体规定性要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的直接依据是该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及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依据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目标和渐进成长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了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基础道德、基础文明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有机有"衔"有"接"的德育内容:
  
  
  
  
  
  
  
  
  Сѧ
  
  
  初中
  
  
  
  
  政治教育
  
  
  (1)热爱祖国教育
  
  
  (1) 热爱祖国教育
  (2) 社会主义教育
  
  
  
  
  思想教育
  
  
  (2)热爱集体教育
  (3)热爱人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
  (4)科学启蒙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公民意识教育
  (5)科学态度教育
  
  
  
  
  道德、法制和纪律教育
  
  
  (5)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
  (6)民主与法制启蒙教育
  
  
  (6)环境道德教育
  (7)社会公德教育
  (8)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
  (9)社会主义民主遵纪守法教育
  
  
  
  
  心理教育
  
  
  (7)小学生活的适应
  (8)情绪、行为的调控
  (9)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养成
  (10)注意力、观察力、表达力、想象力等智能的开发
  
  
  (10)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11)青春期心理卫生、人际交往的教育
  
  
  
  
  
  并按照重点性、层次性、阶段循环性、整体性的原则配置了各分段的德育内容重点。如小学高年级(5-6年级)重点是:在坚持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的教育及意志品格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与民主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和热爱科学教育,以热爱祖国为动力的学习理想及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的教育。初中一年级重点为: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常规》的教育和健康心理品质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做好中小衔接,进一步奠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基础。
  4、遵循学生发展特点,改进德育方法
  中小学各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小学阶段,教师扶持较多,而初中(特别是高年级)则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渐进"是事物正常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应根据渐进性原则,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管理。初一老师不能让学生一入校就接受全新的管理模式,放手过多,要做好与小学高年级管理方式的衔接。同时,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又在不断增强,教师应转变观念和角色,逐步增加德育工作中的民主性。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权威者身份出现,而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儿童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主动帮助儿童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变盲目、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初一学生是既像大人又像小孩,这就要求教育者用很大的机智来对待少年的这些特点,既要尊重他们,又要适当的引导、监督他们。可采用主题讨论法、心理活动法、民主对话法、比较鉴别法等,让学生在班会、家庭、社会上获得、印证道德认知;体验、深化道德情感;培养、巩固道德意志;训练养成道德行为,强调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的全过程。小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渐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以学生装为主组织设计队会教育活动,其理性成分要逐步上升,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教师应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民主性;应相互走访,相互介绍,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
  5、改进学校管理,保证中小学德育衔接
  初中学习的科目、内容、深度、矛盾及评价与小学有很大不同,大量全新的信息输入与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不相符合,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感到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就可能发展为"问题"学生,甚至可能出现"乱班"。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团、队的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最经常性途径。为此,各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在知识传授上要注意中小学衔接,而且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上也要注意中小学的衔接,作为小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渐放手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以学生为主来组织教学。在各分段的成绩考核中增加严格性,要有竞争意识的培养,才能有适应中学严峻学业成绩评价的承受能力。中学则要通过课堂教学,注意"接"点。注意中小学知识衔接,精讲多练,防止学生"走神",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活动方式及作业批改的方式上仍需实行多样化。少年儿童多需要成功的激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成功机遇,充分体现激励性原则,使各层次的学生登上不同的目标,在自己的发展区尽快成长。
  当然我们深知,衔接问题是复杂的,要真正解决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和各小学都把九年作为一个整体,从德育的系统性、教师工作风格的差异性、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连续性、班队会活动设计的对应性考虑"衔接",大家互相交流合作,定能有效实现小学――初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亦能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