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的运用研究


  人民银行内审机构正在着力实现内部审计方式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变,本文在ⅡA《标准》的指引下,通过分析研究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意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优势,具体探讨了在基层央行实施风险导向时需要遵循的程序,旨在为内审转型工作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一、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央行职能的调整、业务的变化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基层央行事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是当前基层央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加快推进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转型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际近代内部审计发展历史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以财务审计居主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财务审计在审计内容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效益审计(业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一系列新兴审计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内部控制导向审计、风险管理导向审计逐步成为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已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产品。
  (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内审履行监管职责的有效途径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查错防弊、促进人民银行依法有效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和业务的发展,现行的内审组织管理体制、审计理念、手段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等制约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内审工作的整体效果欠佳。
  二、基层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
  在基层人民银行实际操作中,为了使审计工作做得更为细致, 并关注审计重要领域, 审计程序具体如下:
  (一)以风险为导向拟定审计计划,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年度审计计划制订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全局战略分析,确定主要业务方向;第二步确定风险因素,即分析影响业务目标完成的风险因素;第三步提出审计计划。
  (二)开展风险评估,以各风险高低为导向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风险评估大量工作是对被审计对象业务过程的调查和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以确认业务活动领域的剩余风险并进行优先排序,将主要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开展风险评估可以综合采取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剩余风险评估模型等方法。
  (三)执行审计计划,开展现场审计
  审计小组根据风险初步评估确定的不同的风险程度, 为每一类重要事项拟定不同的审计方法从而确定审计方案。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时,根据工作方案综合运用调查表、文字表述、流程图和核对表等记录方法,充分收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并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编制评价报告。
  (四)出具审计报告,适时开展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指出具了内部审计报告后,内部审计人员仍然要对报告中所涉及的内部审计发现和建议进行跟踪,以确认被审计部门是否采取了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特别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相关部门和环节是否按照整改措施进行改进,若未落实,找出责任人和实际原因,并要求限期整改。
  三、执行风险导向审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方法本身有件多限制, 制约了其发展和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导向审计法定性分析容易定量难。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必须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如固有风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每个因素对固有风险的影响权重无法确定, 即使确定也无理论依据, 这些因素对固有风险的影响是相乘还是相加也无法确定。固有风险的定量分析难度大, 同样的倩况也存在于控制风险的计估中。而且有些因素既影响固有风险, 也影响了控制风险, 它们的影响程度同样无法量化。现在审计职业界也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 离量化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充满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总体的可容忍审计风险需要职业判断, 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也需要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若由不同的审计人员作出, 可能作出的判断结果就不一样, 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项目实施审计, 所花费的审计成本不一样,导致的审计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另外, 由于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了。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理论基础是重要性标准的确定。目前重要性标准的确定是在制度基础条件下产生和运用的。在风险导向审计条件下还是运用制度导向审计下的重要性标准确定方法是否可取, 至今也无定论。若在风险导向审计法下, 重要性标准的确定是不一致的, 那么风险导向审计法下的重要性标准是什么,导致两者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未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谨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结合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定量的审计风险模型。方法是:总结制度基础审计历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以制度为基础的风险分布善状况,作为审计风险模型建立的现实依据。尽量运用现有理论指导模型建立。建立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定期评估机制,定期评价模型的适用性、有效性,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构件予以调整、改进。在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定量统计信息的收集、保存,逐步增加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定量成分。
  (二)加强对审计队伍的统一建设,对审计人员灌输基本一致的审计工作理念、原则、标准和方法。另外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依据,在总行、分行、中支、支行各个层级以及各业务领域之间,合理分配包括人力在内的审计资源。同时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交叉审计等方式促进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缩小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之间的差距。尽量保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以有效的激励手段留住审计人才。
  (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重要性标准试验工作,选择特定的地区、单位,在特定时期内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标准进行试验。在试验期内,对试点部门的审计重要性标准赋予较大的灵活性,允许进行标准测试、调整。完成试验后,再对重要性标准进行重新认定,提高标准的稳定性。再者需广泛借鉴先行部门的风险导向审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和试验重要性标准。另外注重比较分析和研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对比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标准,对前者合理成分加以改进后予以保留,对差异较大部分进行调整优化。
网站目录投稿: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