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调查发现,论及自己的智力、吸引力、孩子的智力与吸引力、或者上司的赞赏的话,大多数的人比较喜欢相对的优势,多过于绝对的优势。 有人说,要是你被熊追的话,你不需要跑得比熊快;你只需要跑得比你的朋友快就行了。同样的,要赢得锦标赛、升职或者约会对象的话,你只需要打败眼前的竞争者,不管是一个团队、一位同事、或者另一位追求者。 难怪我们会不断和我们的同辈作比较。在一项针对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职员、学生和员工进行的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受访者说,他们宁愿住在一个平均年薪是2万5千美元的世界里,赚5万美元的年薪,也不愿住在一个平均年薪是20万美元的世界里,赚10万美元的年薪。同样的,论及自己的智力、吸引力、孩子的智力与吸引力、或者上司的赞赏的话,大多数的人比较喜欢相对的优势,多过于绝对的优势。这项调查的受访者很显然地宁愿地球上充满了又笨又丑的小孩,也不愿他们的小孩落后于别人。 H· L·门肯(H. L. Mencken)将财富定义为"年收入比某人的妻子的姐姐的丈夫高出至少100美元"的时候,确实是有所领悟。根据一项劳动统计的分析,姐妹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二战后的女性就业率提高。在劳动力之外的成年姐妹当中,一位女性的姐夫或妹夫的收入若是多过于自己的丈夫的收入的话,她就更有可能会去找工作。 人也会患上一种叫做"厌恶最后"(last-place aversion)的现象。经济学游戏的玩家虽然会倾向于送钱给资产较少的人,但是这种倾向却在玩家排名倒数第二的时候减弱了。 进行游戏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收入恰好高过最低工资的人,比起大多数的人更不支持增加最低工资。 尽管我们那么明显地好胜,但是我们低估了社会比较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呼叫中心的职员说,在工作上融会贯通,比取得优势更为重要。然而,实际上,相对的排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评估,而融会贯通却没有这方面的影响。 我们渴望相对的优势,并不是不合理的:这样的优势可能会让我们更快乐。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1974年发现,一个国家较富有的公民虽然比较穷的公民快乐,但是随着国家变得更富有,他们的公民却不会变得更快乐。这个矛盾叫做"伊斯特林悖论"。伊斯特林推断,快乐一定是依赖一个人相对于自己的同胞的财富。一项针对1万2千名英国公民进行的研究,似乎支持伊斯特林的结论。它显示,收入的增加,只有在收入超过相同年龄、教育水平和区域的同辈的时候,才会提高生活满意度。 这就是人生。我们谴责与左邻右里作比较的目标,却又为了不落人后而猛烈地挣扎。也许这是有道理的。要是不这么做的话,我们的对手就会得到所有的光荣,而我们也就会沦为熊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