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相对静态时,环境的可预测性强,竞争优势可保持性高,企业战略主要是理性决策,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战略决策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的决策"。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应该在自己认为需要进行战略调整或者开始一个新的经营周期之前,由企业战略管理者对与企业今后发展有关的重大、长期和整体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尽可能正确、全面和详尽的战略,这就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战略制订阶段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一旦企业战略得到通过,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此后三年或者五年战略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执行。 第二,企业的战略行为应该是预定的,就好像一个"线路图"。如果承认企业战略决策是一个"点决策",那么就等于认为所有企业的战略行为都应该是事先计划,而不包括应急反应的行为。根据理性主义流派的观点,企业在战略制定阶段所需要做出的决策不仅包括宗旨、目标、战略与政策,而且还该包括中间计划、行动方案、重大行动的程序以及各种计划、方案的预算。制定这样的战略基本上就等于预先规定了战略实施过程中几乎所有战略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战略计划的预定说"。 第三,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是制定目标。根据理性主义流派的观点,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就是制定企业的目标,甚至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制定目标。为了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与效率,非常强调目标的全面性、数量化和可测性,因此这个时期的企业特别偏好以下行为:①为所有重要的经营活动制定目标;②高度关注目标的定量化;③喜欢将数量化目标逐一分解、细化。理性主义流派认为战略目标越是具体与数量化,战略的评价与控制就越容易。 第四,企业战略决策是理性决策。理性主义流派针对经验主义存在的局限,提出企业战略选择的正确性依赖于战略制定者的思维过程的理性化程度与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其中,设计学派强调的是战略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计划学派主要强调的是战略制定过程和方法的科学性,而定位学派主要是战略选择的科学性。正是因为它们的贡献,建立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和层次模型,只要依据这些模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那么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就能够得到保证,这就是所谓的"战略制定程序化"。 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开始从相对静态向相对动态转变;企业战略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在时间和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战略决策应该是一种次优决策;企业的战略决策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一个团队的集体决策。 在相对动态环境下竞争,快速应变与创新成为竞争优势和利润更重要的来源,因此,企业战略决策有一部分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做出的,企业战略行为事实上也包括一部分非计划和具有积极作用的应变与创新性行为。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在战略制定阶段不应该过分重视目标,尤其是非常具体和数量化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而应该更重视企业的战略意图、宗旨和定位的选择与保持;不应该过分地关注"具体的细节和步骤",应该更关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应变与创新;不应该只重视战略决策的逻辑过程与科学方法,更应该关注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深层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如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控制方法、高层管理者构成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企业战略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的战略行为既包括事前计划的行为,也包括事中反应性的行为;既是"点决策",也是"过程决策"。企业在"点"上的决策相对比较宏观,主要包括意图、愿景、宗旨、定位、方式、政策、原则、手段的设计,这种事前的计划可以防止未来企业在重大战略的选择上迷失方向或者失去控制。同时,企业在"点"上的决策又不能够太具体和数量化,它必须给"过程"中的管理者足够的应变和创新的空间,以便容许管理者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反应对自己的战略进行一些动态的调整、创新与转型。有效的战略管理者必须能够在"事前计划"与"事中反应"之间保持动态的一致性,能够在"点决策"与"过程决策"之间保持动态的连续性。 第二,有效地制定与实施战略管理既需要依靠理性,也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认识这个特征,将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者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决策和合理选择决策的方法。企业战略管理者在"点"上的决策,包括对企业的战略意图、宗旨和定位的规定,可以更多地借助理性思维的过程和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但是在"过程"中对战略意图、宗旨和定位的坚持,则更多是依靠企业的价值偏好和选择。企业战略管理者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决策则需要应变、博弈,面临速度、创新的要求,因此理性的方法就显露出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就会取而代之。考虑到这种特点,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控制方式、高层管理者、企业文化的设计与建设,从而提高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