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结合中职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现状,尝试分析影响融合深入的因素,思考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融合 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开启,"互联网+"环境中将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将与教育全过程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教学改进。 一、中职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现状 1.信息技术应用人群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年轻教师具备一定技术储备,学习能力较强,掌握新技术较快,日益成为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力军。年长的教师虽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但接触信息技术较晚、技术储备较少,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常常会被新技术困扰,运用新技术有一定难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 2.信息技术应用场景 中职校学科门类较多,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情况各有不同。有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营造情境氛围,丰富学习者情感体验,提升教学实效;有时则可利用信息技术将"看不到、摸不着、进不去"的场景呈现在学习者眼前,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可能;有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仿真教学,提供逼真的学习环境;对某些高危实验实训内容来说,可以借助于虚拟操作技术,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障师生实验实训安全。 3.信息技术应用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课前翻转学习、课上知识呈现、课后作业收发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已比较普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也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实时数据反馈、数据实时分析、教学成效实时评价等。 4.信息技术应用种类 中职校办学各有特色,若不是为某校某学科量身定制开发软硬件或教学资源,要完全适配该校该专业的教学实际是比较困难的。目前,不少教师具备了运用一些通用技术制作教学资源的能力,其制作的课件或微课、音视频等资源可以满足一般的日常教学,也有部分教师可以初步运用某些技术平台展开教学数据实时搜集和分析。 二、中职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影响因素 1.教育信息化理念仍需更新 近年来,随着中职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不少学校总体教学条件改善较明显。但如果把原先黑板上的手写板书变成PPT里的电子板书就简单理解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了,则可能是对PP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思考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聚焦研究如何运用PPT技术来提高教学实效。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亦需要思考如何与教学融合,绝不可为用技术而用。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着其信息化教学水平。 2.信息技术培训仍需加强 信息技术更新迅速,需要持续学习。中职校教师肩负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脱产接受专门培训比较难,大多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学习,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并且及时运用新技术难度较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努力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但针对中职校各个学科、专业的新技术学习较难统一组织,目前多以通用型信息技术培训为主。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技术,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较难系统、全面地展开学习,因而需加强学科、专业针对性强的信息技术培训。 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能力均需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技术掌握占优势的年轻教师虽学习新技术较快,但教学经验、教学理论功底可能不如年长的教师。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功底扎实,但对新技术学习应用可能不如年轻教师娴熟。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在发挥教师能力特长的同时尽可能补齐短板,促进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能力同步提升。 三、促进中职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1.转变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要鼓励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应用于教学的技术。在教学中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延伸教学时间,并能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应用信息技术后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可以完成得更好?传统教学手段实现不了的教学目标,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可以实现?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使教师真切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变革,用事实促进其教学观念的转变。 2.强化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 为了用技术而用,往往会偏离教学的本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切实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实效,信息技术的培训必须以能帮助教师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导向。培训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介绍一下,而是要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探究应用信息技术如何建构学科知识学习,实现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培训不仅需要增进教师对信息技术本身的了解,也需要啟发教师在教学中融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思路。 3.提升教师团队信息技术合力 中职校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若再能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谓是"全能型教师"了。在促进教师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不妨尝试组建"全能型教学团队"。团队中每位教师掌握某一方面技能,通过团队的组建,多位教师即可组成"全能型团队",以团队合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入融合。当实施某一课程内容教学时,团队中有负责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的教师,也有负责制作学习资源的教师,还有负责教学实施的教师等等,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肩负不同任务,在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条件的团队甚至可以共同完成整个学科或课程的教学任务,共享学科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避免教师个人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囧况。 4.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评价方式 教学是过程性的,信息技术也将在全过程中与教学融合,对教学实效的评价也应立足全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信息技术应用早期,教学评价大多关注是否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技术难度的高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融合的深入,不仅需关注是否应用了信息技术,更需评价其在教学中融合的实效如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微课,评价时不会因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微课而给高分,也不会因为制作微课的技术难给高分,需要考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后的教学实效。怎样才是有效地应用了微课呢?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微课是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来展开设计、微课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的适配度、播放微课的时机与时长是否恰当、播放微课对学习知识点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否有帮助、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否有促进等等。 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中职学校教师必须不断关注伴随其而发生的教学变革。随着教育领域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将认真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而积极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展金梅,陈君涛,吉家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信息科技,2019(15). [2]陈捷.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