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改变了中国的现代生活,在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一方面是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又是泥沙俱下的,不禁让人产生了"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的复杂感慨,它所带来的积极活力与其所产生的负面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并着力思考解决的课题。 如同要看到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从辩证法的角度清醒分析、认识互联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它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把网络活力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动力,这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正途。 互联网发展给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和国际化,在大大扩展不同思想文化交流的范围和深度的同时,也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这一观点在前苏联、东欧以及近年来的中东等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收回。前苏联那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之所以一夜之间就瓦解了、轰然倒塌,背后是思想领域的滑坡,是一些所谓的新思想、新思潮、西方的价值观悄然渗透进来了,一开始浑然不觉,等到想挽回颓势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人评论说:法国拿破仑、德国希特勒带领数百万虎狼之师都没有做到的事,美国人不费一兵一卒做到了。 这也就是著名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指出的"思想文化征服",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征服"更加势如破竹——"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制作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对此,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数年前就曾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 鉴于互联网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这种严峻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对于我们党来说,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能不能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继续保持党的思想宣传优势,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做出回答。" 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工作者,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我们必须注意和思考这些问题,要有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否则,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和政策就有落空之忧。 网络的发达,信息获取前所未有的广阔、便捷,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在逐步消解权威,员工思想日益多元化,这让企业思想文化工作难度加大,"说服"与"认同"的阻力加大。 从BBS到微博、微信,互联网带来全面、开放的信息,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思想解放和个性表达在这样的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表达不同观念、包容异质思维,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体现着公民社会的文明程度。但另一方面,开放、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在促进个体意识和自我价值苏醒的同时,也对企业员工尤其是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消解,弱化了企业主流价值导向的效果。现在的很多员工变成了"老不信",这边思想宣传工作刚一开口,他就觉得你要说教了,心里生发出不以为然。这些都对我们原有的一元结构的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实事求是地说,长久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在各个方面"统一思想",宁肯"一统就假",也不愿意去正视和接受多元化。但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条件下,舆论环境乃至员工心理,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思想的多元化,已经是不论我们接受与否都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我们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努力寻找到"一元主导、包容多元""统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建设途径。 五光十色的互联网,不只充满阳光,也不乏灰暗,也一定程度加剧了社会的进一步物化和一些阴暗面的扩大化。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一部分企业员工对物质的过度关注与理想信念的缺失。 互联网在便捷地传播文化、开放地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裹挟着大量芜杂、灰暗的内容而来,拜金、享乐、唯利、自私等思想和行为也在互联网中得以蔓延。既受到这种网络阴暗面的影响,也是对以往过于高大上价值观的矫枉过正,企业员工中目前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一些思想状况:关注个人权利甚于个人义务,关注个人利益甚于个人责任,关注私利甚于集体,关注索取甚于奉献,也就是过于关注自我诉求,在意志品质上缺乏担当。 此外,互联网还产生出一个充满"负能量"的衍生物:"怨气"。每天一打开网络,就会感到我们陷入了一个"问题的时代",各种争吵、种种质疑,很多时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扑面而来。批判当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简单化的抱怨甚至野蛮的谩骂,决构不成建设性的批判。这种网络"怨妇"情绪,带给企业员工队伍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遇事,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消极抱怨;面对工作和生活,不是幸福感低,而是满足感差。所有这些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的问题与负效应,也正是我们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所在。 利用好网络这一最大变量, 创新发展互联网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因此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一出现问题,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正确认识和利用好互联网,同样需要如此,既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既要看到它给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更要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很多时候,矛盾本身,也恰是发展的动力所在。 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做运用现代网络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据统计,现在,中国互联网上已聚集了6亿的网民。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网络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报纸、电视等媒介,甚至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网络一定程度上比现实世界都更加重要。 思想文化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人在哪里,我们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那里。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把网络化作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熟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网络传播手段用好、用出效果,提升思想宣传的引导力和传播力。比如近几年来方兴未艾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其内容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活泼,传播即时广泛,已成为企业员工特别是青年人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交往的重要工具。我们要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适时推出企业党政工团等相关系统的微博、微信公开号,把各个层面的员工吸收入自己的朋友圈。在坚持正面宣传、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要从员工群众的需求出发,多反映呈现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发布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大家来参与。不要小看每天在微信群里发布的那一条条格言佳句、时不时推荐的美文好书佳片,哪怕只是一条富有美感、传达积极阳光心态的广告视频,都是正能量,都是积极的向心力。 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打造更多员工群众能参与、可分享的体验活动,形成集原创性、互动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公共话题,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思想文化建设新平台。 比如针对员工群众普遍关心的企业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企业网站上和微信群里推出话题讨论、建议征集,扩大宣传效应,引导群众舆论,促进思想交流,推进改革深化。不一定要讲很多大道理,只是在大方向上引领员工自己进行思考与判断,以此引导员工提高思想感知、心理调适、行为自控的能力。又比如,选树优秀榜样、典型引路是国企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好传统,为了在互联网条件下,让这一传统仍彰显生命力,我们不止要高水准地组织开展典型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还要高度重视网络在典型推广中的作用,比如,让先进典型直接参与拍摄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微电影,在网上发布,这样既能激发改革典型和道德模范的正能量,也能增进群众感情共鸣;还可以在微信圈里推出先进典型网上见面会,与员工群众进行线上交流,用这种直接互动的方式将事迹宣讲、典型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再深入一步。当然,这就对我们相关工作人员的策划、组织、掌控局面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我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得敢于突破,敢有想法,继而一步步尝试着完善做法,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还比如,企业开展优秀员工、三八红旗手、五四杰出青年等各类评选以及书画、摄影等文化建设活动时,可以开通网上平台,积极鼓励员工群众参与投票、参加点评,让群众与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真正互动起来,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感召力。 抓住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将其打造成对企业员工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忽视历史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对于笔者所在的石油企业来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石油行业优良传统,是企业立业发展的魂魄,它对于员工强大的教育、鼓舞和激励作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容忽视。在企业员工受外部环境、多元化思想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的优良传统教育,需要有广度、有声势,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度,要能深入人心、乃至征服人心。深入人心靠什么? "上乘的宣传教育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教育,是让宣传教育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这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定律,在员工群众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不断强化的当下,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优良传统教育时,要从以往的直接传达、正面教育,向潜移默化、渗透感召、引导型教育转变。而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人心的方法和平台。 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卡通宣传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引发网络点击热潮的同时,传递的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民主";2014年,"习大大与彭麻麻"的一系列视频短片呈现在网络公众面前,有人关注的是"彭麻麻"的国产设计师打造的衣着,有人关注的是亲和大方富有感染力的微笑,有人关注的是如寻常夫妻一样的不经意间的一搀扶,但整体呈现的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贴近民众的亲和形象;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以微博、微信公开号,隔三差五地提醒大家二十四节气、讲解各种风俗节日,推介一些生活常识、澄清一些误解,达到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理有节地回击一些以讹传讹的非理性言论的效果……所有这些,都给予我们企业的思想文化工作者以非常有益的启示:用什么方式说,跟说了什么一样重要,在当今的互联网条件下,我们要重网、用网,更要熟悉网络规律,用好网络语言,以企业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优良传统。卡通、漫画、图解、短视频、微电影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新颖活泼、轻松幽默的网络传播形式,只要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凝聚人心,都应该不拘于形、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好网络环境,有效增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思想文化工作属于精神建设,建树的是理想信念,感染的是思想灵魂,有它的特殊性;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开放而又纷杂,看似无形,实际上照样有规可循。只有我们摸透网络传播规律,对接企业员工群众的心理与需求,尊重并创造大家喜爱的表达方式,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化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为用好网络的机遇,不断提高我们思想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能在网络的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线上的众声喧哗中唱响线下的主旋律,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为企业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