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世纪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此我们只有将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性建议,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良性的人文环境、合理的考试环境、科学的课程环境以及和谐的管理环境,使高等教育真正为培养大量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充分发挥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了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一定意義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承担着当然的责任。众所众知,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对比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现实,我们发现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首先,理念是基础。就以当前的考试制度为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教育要符合实际需要,为社会发展而服务。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质的提升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面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不满意,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面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缺乏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简单重复的问题,也是科学知识发展和创新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老师课上教授和学生期末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特征所在。为此应从理顺教育理念为突破口,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调整考试制度,真正发挥考试的作用。
  其次,教师授课形式影响着考试形式和教学效果。作为高校教师所担负的重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科学研究的能力。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受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得相对死板,甚至是照本宣科,造成的结果是考试形式单一化,内容上依旧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比重过多,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严重制约了考试形式和制度的优化调整。
  再次,教学内容设计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考试作用的发挥。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尽管理论很重要但却相对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考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即可,学习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授课过程中不能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讲生动透彻,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不注重理论教学,这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很难做到的,更难以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这样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难以成为过硬的创新型人才,也难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体系的建立中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除了教学外,高校的考试制度和形式也事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败。学习的首要目的是能够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目前的考试过多流于形式:一方面从试卷内容上看对重难点的考核不突出,无法客观有效考查学生的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这些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这首先就需要创新教育制度,而教育创新的实质则要深入到教育环节和教学之中,教育过程中的环节创新是根本所在。多年来,我国在教育制度创新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真正触及到高等教育根本的还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基于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积极更新并理顺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明确提到:"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性教育,它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具备了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为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需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把创新和人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唯分数论。伴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师也应当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才能不断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其在教学中的职责定位,并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学习的魅力和价值,这样通过亲身体会使自身的学习态度得到进一步端正,从而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在考试环节也相应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比例,这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
  再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结合每门课程的课程特点,正确分配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虽然实践教学很重要,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运用情况的重要途径,但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持的任何实践都会显得很单薄。为此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使学生通过学习既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最终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第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教师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讲透彻才有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及运用。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的重实践能力培养,而是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活学活用,实际是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要求。为此作为教师首先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够真正将枯燥的理论讲活,打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排斥局面。这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过硬的创新型人才。
  最后,真正实现考试功能和形式的转换。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充分表明,考试不能再单纯依靠分数说话,更不能"一卷定终身"。为此,在考试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过程性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调整结课成绩的比例,突出过程性考核在结课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各种考核在试卷的设计上,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先进的高校教育来促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合格人才。
  项目来源:天津师范大学校级教育基金项目"高校本科生文科类考试方式改革研究"项目号52WT1004。
网站目录投稿: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