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国电影行业的"老大哥"中国电影终于站上了A股资本市场的舞台。巩俐、黄晓明、王景春、黄建新、吴思远等几乎大半个电影圈的重要人士都聚集在上证所,见证中影上市敲钟的过程。此外,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等电影人也发来祝贺视频。 自成立以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创新影视经营模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国合伙人》、《狼图腾》等皆出自中影。 中影上市或将掀起国有影视公司"上市热" 近几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电影行业处于活跃增长期,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的积极注入,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影视行业仍大有成长空间可循。 据悉,中国电影此次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但能保证公司良好的发展态势,还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带动国内电影行业的稳步前进和持续发展。 根据此前披露信息,此次募集资金逾40亿元,是中国娱乐业迄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知名电影人高军认为,中影股份成功上市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规范化的重大突破,还有望掀起国有影视公司"上市热"。 据悉,紧随着中影股份的脚步,隶属江苏广电的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背靠上海电影集团的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影股份)于7月26日和7月28日相继发行A股。其中,幸福蓝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启动上市申购,拟发行新股7763万股,发行价格6.62元/股,约募资5亿元。上影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9350万股,募资约9.68亿元。 "中国电影" 的"野心" 此次,中影上市荧幕之下"星光熠熠",众多影视大腕到场捧场。但出席中国电影上市仪式的明星一个都不是该公司股东,却悉数出席,足见中影的江湖地位。 2010年末,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国电影,注册资本高达14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上市的使命。 几经周折,今年7月,中国电影通过发审会。根据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影集团目前是公司的控股股东,直属于广电总局,目前持有公司93%股份,预计IPO后,仍将持有公司67.36%以上股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中影能否借助上市重新夺回老大地位? 有野心是好的,但是近12年来,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形势已悄然变化,目前主导国内电影制片业的已是民营公司,中影能否借助上市重新夺回老大地位,目前尚无法判断。但从其股票名称由最初的"中影股份"更名为"中国电影",不难看出中影欲重回行业榜首的野心。 业内人表示,从今年4月份到暑假档的这段时间,票房出现环比明显下降,让电影界很忧虑。大家非常关注中影上市以后,能否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能够重振中国电影市场,再次走上高速增长之路。美媒也认为中影股份的上市,将减少对好莱坞大片的依赖。 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昨日表示,近几年来中影股份重视发展影视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全产业链布局成效显著。此番A股上市,中影股份将实现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强强联手,开启国有电影集团的新时代,努力推出更多两个效益兼备的影视力作。 早在2004年,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团就已有上市计划,并欲整合优质资产赴香港上市,但由于相关政策调整,不得不暂停上市计划。2008年左右,中影集团极有希望成为"国内电影第一股",但最终被2009年上市的华谊兄弟摘走了这一称号。 2010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4亿元,由中影集团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成立,中影集团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权。之后一直陆续传出"上市"消息,但直到昨日,"中国电影"终于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和所有新股一样,中国电影上市的锣声敲响后开盘"秒涨停",报收12.84元。按照目前的总股本,市值已经达到240.11亿元。从目前的市值来看,不及华谊兄弟、万达院线、光线传媒。 第一天涨停,可能只是中国电影涨停的序幕。 2015年,中国电影的净利润为8.68亿元,A股影视行业的龙头万达院线同期净利润为11.86亿元。如果参照万达院线目前的估值(静态市盈率63.52倍),则中国电影的总市值应当在551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电影未来还有9个涨停板。 需要注意的是,和万达目前主要集中于院线不同,中国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电影行业的全产业链公司,涵盖了影视制作、发行、放映等主要环节。因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能给中影估值提供更多支撑。 尽管中国电影有这样的优势,但最终的表现,并不一定会符合市场预期。未来中国电影究竟能给中签的幸运儿们带来多少收益,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中国电影,不是有钱就有了一切 1999年的时候,中国电影集团刚刚成立,那时于冬还是中影的一位基层业务领导,每天都在为发行一部国产片给各个省市发行公司的老总们打电话,发行一部票房前景好的商业片,往往要搭上一部没有"钱景"的主旋律影片。 那个时候,在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老师眼中,中国还没有真正的院线制,有的只是跑片线;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处于襁褓之中。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只是靠着贺岁片、进口大片来支撑着, 电影市场的不规范、电影企业管理的落后,这些都导致了当时中国电影生产与发行陷入到了一种瓶颈的状态。新一代的电影人与老一代的中国电影人不仅在电影艺术观念上,也在电影运营观念上都产生了"代沟",如何突围,是考验当时新一代电影市场人的一个巨大问题。 那个时候,对于这个襁褓里的"婴儿",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确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没有一个良性的科学的电影市场体系,就无法保证优秀的影片的生产和流通,最终导致的是整个电影事业的裹足不前。 若干年后,于冬已经成为了在美国上市的博纳影业的老总,中影集团也通过中影股份登陆A股,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业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事情,但中国电影是否就真的已经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管理体系,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三大环节是否就已经畅通无阻?是否就真的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了呢? 资本的涌入必将带来中国电影市场新人的涌入,这势必会对原有的力量形成冲击——资本游戏的背后是博弈,博弈的背后是创新:观念的创新、艺术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而只有创新,中国电影才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才不至于让一个小小的"票补"就搞得电影人垂头丧气,人心惶惶。但面对这样一场由资本所带来的创新大潮,中国影人又是否准备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