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的社会性动物,要想生存,无疑需要拥有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圆融的为人处世之道。 然而,能否生存得更好,却取决于是否拥有和自己相处、取悦自己的能力。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写道,"人要想做成一点事,必须独处"。 虽然她又说这仅仅是指读书和写作,但不可否认,那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人们,无不善于在独处中发现自己性格的真相、从一个人的思考中汲取力量。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独处"吗? 心理学上认为,独处是指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 另外,心理学家Long等人把独处分为积极独处和消极独处。 那些内倾型人格的人群往往更喜欢、更享受独处状态,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把独处看作是洪水猛兽,觉得独自一人意味着孤独和凄凉。 前者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独处,他们在独处时体验到快乐、放松、自由和乐观, 更能集中注意力。 而将后者置于独处的环境时,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消极独处。 或者说非自愿独处,他们将独处描述为悲伤、孤独和抑郁, 同时感到焦虑、困惑、孤立、压力、紧张和害怕。 研究显示,积极独处与情绪创造力、自尊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孤独和抑郁无关或存在负相关。 因此,我们所提倡和鼓励的当然是积极独处,希望人们能够发现独处的魅力,体验独处所带给人精神上的快感。 独处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见异思迁为常事的年代,人们应该学着抛弃掉花花世界的种种虚假和热闹。 一如一代民国才女林徽因所言,"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外界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应该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内求",而非"外取"。 诚然,极端的"孤僻"有损于个体的交际沟通和社会生存,甚至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但,那些懂得享受积极独处的女人并不会陷入这样的极端,相反地,她们懂得适当地、积极地利用独处的时间。 往往更有利于她们处理和分析群体交往中获取的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从压力环境中恢复活力。 同时,这种擅长独处的女人,往往拥有着更为独立、完整和健全的是非价值观念。 在群体交往合作时,更不会成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也就更能够坚守自我的个体价值。 自我整合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01)、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言道:"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那么独处就是修行的最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系在他人心中完满的个人形象、同时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内心、潜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迎合和取悦他人。 当然人际交往不可或缺,但倘若长期处于这种忽略自我感受的情境中,人们就无法真正停下来、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也就无法获取对自己正确而完整的认识,最终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02)、而独处就是一种可以将人从这样的束缚中释放出来的最佳途径。 独处时,我们会将关注的焦点转回自身、转回内心,从而使我们对自身做出更深的理解和评价。 同时,独处的情境会让我们开始关注和思索那些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问题,甚至追寻人生价值的终极意义。 而这些,对整合和认识自我、更新和提升自我来说,无疑具有莫大的意义。 创造力和魅力的叠加 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 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他才是自由的"。 所以说,独处意味着自由,自由则意味着更为灵敏的创造能力。 心理学领域对创造性天才人物的专门研究发现,他们往往能从主动选择的独处中获益。 余秋雨在年轻的时候躲进僻静无人的藏书阁中,苦心经营文化典籍,最终著成了《文化苦旅》一书。 厌倦了官场的陶渊明如所有隐士一般孤身一人归隐深山,才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佳句…… 这不禁让我们愈发相信了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享受独处魅力的女人在于一份拥有敏感而高贵的灵魂。 她们更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更沉醉于思考人生的意义,她们始终相信,"最远的路属于最孤独的灵魂"。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而真正聪明厉害、活得通透的女人明白茫茫一生最首要的事就是——学会和自己相处,于是也就更加懂得"独处"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