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稳固下盘也好,用重量打拳也好,借地心力走架也好,推手的化劲发劲也好,都要松到实腿脚底根落根起才能实施。尤其是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以松到脚底根落根起作为练功习拳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我的外省弟子和网络学生在微信上提问:"如何体悟松沉到脚底落地有根?"、"松到脚底劲从根起是什么感觉?"我认为,根落根起是练对了松到脚底的方向,体现了沉轻兼备的太极拳功夫,其实也是一种感觉。有些太极拳爱好者说是松沉到脚底,有些拳家说松到脚底入地有根,有些明师是收劲于脚,对于松到脚底之根落根起的感觉,各人理解认识和表述不一样,看法说法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练拳的阶段层次不同,亦不尽相同。 平时,由于人体机体各部分都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各自的重量都被分散了,就感觉不到有多大的重量,但是随着人体各个部分的放松和放松程度不同,人体的自身力量和各个部位承受的压力也就发生了改变。举个例子,如果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肩胛骨都放松了,那么,牵引这些肢体的力量,因为由紧变松而暂时减弱了支撑和牵引的力量,这些肢体的自身重量,几乎全部压到了肩膀上,此时,整个胳膊变得相当的沉重,这个时候整个胳膊的重量就是胳膊自身重量加上地球引力之和,这不是胳膊产生的本力,而是这些肢体松开后产生的松沉劲。同样道理,肩胛脊背的一一放松,就把肩胛脊背的牵扯紧撑程度松弛了,彼此间的牵引力也就暂时减弱了,同理,再进一步松腰塌胯下沉,松膝传劲,松髁舒脚,就会把自身的大部分体重松沉到实腿脚底。身体愈多部位放松,松沉落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和意气就愈多,身体重心也随之对应作用于脚底,谓之松到脚底与地相吸的根落沉势,此时此刻,实腿脚底既有如灌铅之沉重又有脚底与地面吸附住了的感觉。然而那根不是滞重的死根,如果进阶练出根劲沉弹的功夫,是可以轻灵变化的,正如太极拳名家郑曼青所说:"周身轻灵,其根在脚"。真的松到脚底与地相放,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地面反座弹力作用的缘故,放松脚底顺着地面反座弹力上传根劲,谓之松到脚底的根起势态。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通过对练松腰托胯功(亦有拳家称为水火相济功、松胯反弹劲)能较好体验松到脚底根落根起的功效。 有人说练拳时脚要有如踏在地毯上或草地上的绵软感觉,对此我认为:如是虚腿之脚就练对了,如指实腿之脚则是将养生气功松而没沉的放松与太极拳松沉的放松混淆了。我师爷雅轩公谈到松沉到脚底的练法与感觉时说:"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感觉踝骨以上,毫无力感……如在用时,劲要一下子沉到脚下,这样子劲才充实……"其中"毫无力感"是"踝骨以上"放松的感觉,"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是松沉到脚底的感觉。 郑曼青谈到松沉到脚底的练法和要领时说:"松沉为连贯性动作,松得几分,沉亦得几分,松沉绝非柔弱,而内含有弹性之劲。窃以为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脚踝。脚跗松透则外形上浸浸入道矣。"修炼中松沉感觉过胯以后,腿部松透又是一大难关,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这个细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紧,不容易松,如果脚趾抓地就会使踝部紧上加紧,必然影响松沉劲的下沉。脚趾不是不能抓地,而是要在不影响踝部松开的前提之下去恰到好处的抓地,讲究何时抓地的机会、抓力的大小、抓地时间的长短,这样才能使松沉到脚下的功效更高。 有些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身体重心的练法,这样不是以松沉稳下盘的练法,而是硬压蹲低的姿势,使膝部僵紧,不利于虚实转换。如在练拳架或对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圆裆的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腰松胯,则膝分虚实松开,膝腘自然吃劲。松腰塌胯、开裆圆膝、松踝舒脚的同时意气松沉不停运动的势态动作,才能较好的松沉到脚底,这是入门初级阶段的功课。拳势动作的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重力向下松沉,也可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向上传劲,沉到脚底与地相吸产生根落之劲又能松到脚底与地相放而顺着地面反座弹力上传根起之劲,追求松到脚底沉弹自如,这是松沉到脚底的进阶功课,让根起之劲不只在脚底,也在腰胯、肩窝和手上,通根之劲无处不在,才能浑身无处不太极。值得注意的是,欲要松沉到脚地通根,那就切忌脚下用力的蹬地动作,脚蹬向下加力而产生向上的反弹浮力,不是松沉到脚底的根起,而是根浮的拳病状态,不同于顺着地面反座力上传根劲的势态。 修改于202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