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儿女双全的家庭,刚好凑成一个"好"字,把有儿有女的父母称为"人生赢家"。因此很多家庭要二胎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孩子们性别上的互补,一旦儿女双全便觉得羡煞旁人,一旦生了同性的子女,便感觉有些遗憾。可二胎凑成"好"字,真是父母的福气吗? 儿女双全,却老无所依 王阿姨的老伴遭遇意外离世了,留下一儿一女,老人一手把两个孩子都带大了,两个孩子都读了博士。儿子先参加工作了,懂事的他还资助了妹妹上学。王阿姨在村里可是扬眉吐气了,可是随着孩子们成家后子女们不再那么亲切了,甚至矛盾重重。 原来,王阿姨的孙子和外孙相隔两个月出生了,女儿和婆婆关系处不好,老人就请亲家来带孙子,理由是,媳妇是独生子女,父母可以一心一意帮女儿,自己的女儿早年丧父,太可怜了,说着她就去帮女儿带外孙了。 没想到,这事成了未来一切矛盾的导火索,媳妇总说:"在我最脆弱的时候,婆婆没帮过我。"后来,孙子们都长大了,女婿不想再让腿脚不灵活的丈母娘住在自己家了,理由是"养老自古是儿子的义务,天经地义。"女儿为了保全自己的小家,也不敢说什么。 媳妇却说:"老人把儿子女儿一样带大,并且帮女儿更多,凭什么要我们养老呢?"为此,兄妹两家争执不休,最后形同路人,老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村子里养老。 其实,很多有儿有女的家庭只是看起来很美,个中滋味,只有切身体会后才能感同身受。心理学家直言:其实正暗藏着许多危机。 1. 养老问题上的互相推卸: 根据费因伯格在"心理学利己主义"中的解释:"任何人最终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利己心理。王阿姨虽然有儿有女,但是儿女们都是为自己考虑的,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因此女婿以此作为自己的不给老人养老的最佳挡箭牌,而女儿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家的和谐,也不置可否;媳妇又因为老人给女儿更多的帮助,也不同意给老人养老。造成了老人老无所依,家庭关系紧张的死循环。 而如果王阿姨只有一个孩子,养老问题上自然子女会抱着舍我其谁的态度;或者是两个同性别的孩子,自然没有了"儿子养老,天经地义"的说法了,两个孩子和平分担,必然更加和谐。 2. 一碗水难端平: 其实水往下流,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但是当有了两个孩子做比较时,难免心里的天平会失衡。不论父母是出于性别上的偏好还是父母由于子女上性格成绩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偏好,都或多或少会让子女们认为是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引起的。 比如笔者的朋友老大是女儿,天性调皮好动,老二是儿子,乖巧温顺。朋友对乖巧的儿子更温柔,女儿从来不认为是自己太调皮造成的,口口声声都说是朋友"重男轻女"造成的。为此13岁的女儿,总是偷偷下狠手打6岁的儿子,儿子见了姐姐就往桌子底下钻,家庭关系一团糟。 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同性别的两个孩子,不容易从性别上数落父母的不公平,这类矛盾将更少,相处也会更加和谐。 3. 异性子女间难亲密 随着儿女们渐渐长大,性别的界限,使他们慢慢变得亲密有间。有句歌词不是唱道:"女孩的心思男孩你不懂。"心理学上也论证了这一观点,其实,孩子们更喜欢同性的玩伴,特别是两个女孩之间,成年后更像至亲的闺蜜一般,无话不谈。两个兄弟成年后,也会有共同的爱好,无论是事业还是兴趣上都可以互相交流提高。 而异性的两个子女之间,生活和性格差异会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各自成家,更是渐行渐远。 虽然,父母们不能决定孩子的性别,但是父母可以尽自己最大的所能让有儿有女的家庭更加和睦: 1. 给自己存些养老本。 无论什么时候,老人想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必须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退休金的老人,即使要依靠子女照顾时,也会让自己更多一点底气。因为不至于给子女们增加太多的负担,而让他们互相推诿。 2. 因材施教,互相鼓励。 每个孩子的天性有差别,父母也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子女们的态度不要明显地表现出偏薄,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因材施教,互相鼓励。比如对姐姐说,"你要是像弟弟一样学习上能够专注一些就更好了";跟弟弟说,"你要是能像姐姐一样,户外活动中更活跃一些,就太好了"。如此一来,两个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心里各有优势,心里也不会留下隔阂和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