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客体关系的视角来看爱恨中的对决心理咨询


  上次吃饭时,大家在谈论最近一直火热的情感类电视节目。尤老师就顺带提到了她看过的一期情感节目访谈。
  大概讲的是一对夫妻离异后,妻子却还在纠缠不清,不停地去骚扰前夫。尤老师讲道,一看就知道那位妻子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而节目现场的主持人却在一旁忙不迭地帮助当事人调解。其实也都是于事无补。
  其实,如果我们知道双方当事人的人格成长经历和情感认知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夫妻的离婚过程相对比较平静稳妥,而有些夫妻的离婚过程却像是一场惨烈的对决。
  从客体关系来讲,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的意象,而且我们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构想不断地投射到外部世界。当我们遇到某个特性与自己内在的意象比较吻合或者是相似的人时,这种内心的构想就会投射到对方身上,理想的关系架构就会转移到现实中。这时,亲密关系得以初步建立。
  通常,这只是美好的第一步。当我们的伴侣没有满足我们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构想与期待时,我们就会失望、受挫。这时候,我们要么选择放弃过高的期望,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对方,安然接纳现实。要么是选择坚持自我的立场,毫不退让,最后导致亲密关系的终结。
  通常来讲,心理成熟,人格完整的人能够将爱侣和自己都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体,能够包容伴侣的缺点和短处,保持温和与合作的态度。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却往往将事物看作分裂的两极,不能整合好他们的情感,比如好坏,黑白,爱恨,是非等概念。他们对事物有理想化和贬抑两种全然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个人会有完全相反的评价。好的时候会认为对方完美无缺,但在不好的时候则会觉得对方毫无价值。
  研究者们指出,在离婚法律程序之后,就到了最激烈的时期了。曾经的伴侣们往往会进入两个不同的循环。
  第一种循环比较温和。它的路径是: "两人不愉快的痛苦→对自我分裂的恐惧→分离内心的情绪记忆→将坏的部分全部归结给对方→想回头,渴望修复关系→做不到修复→再次害怕自我分裂"。最后一步又回到了循环的第二步,即对自我分裂的恐惧。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伴侣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内心意象的外部实现,所以在关系破裂之后,
  我们就不得不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我们会想着收回投射到对方身上的,原本属于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自我分裂带来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并且人们会把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记忆"分离"成好的和坏的。同时,把好的部分都归结给自己,坏的都归结给对方。而且,这个分裂出的"坏"的意象,又会重新投射到伴侣身上,我们会认为对方一点都不好,是对方害得我们才变成这个样子的。
  接着,有的人会想着要去改造和救赎对方,不过,他们会很快就发现这种努力无济于事,于是再次陷入自我分裂的恐惧之中,在独立和依附之间来回摇摆。在这个过程里,理性慢慢地被消磨殆尽。人们也因此变得暴躁易怒、疑心重重、难以沟通。最终陷入无端的混乱,只能等待时间来慢慢平息这种伤痛。
  第二种循环则比较激烈。它的路径和第一种的区别是用报复代替了修复。人们在将坏的一切都归结给对方之后,因为害怕对方会先对自己不轨,而往往选择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伤害对方。但这种伤害发生之后,先下手的人反而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主动出击,实际上证明了自己其实也和对方一样坏。因此,"善良的自己"和"邪恶的自己"开始对抗,对于分裂的担忧再次袭来。于是一切又回到了这个循环的第二环,对自我分裂的恐惧。
  总体来说,这种爱恨交加,纠缠不清的强烈情感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人格发育不完善。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做到平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也承受不起生活的考验。
  人们最健康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和依附感。在充分建立起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能够对他人拥有客观、合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维持更为健康、持久的亲密关系。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
  作者: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广东电视台特约心理专家 尤红
  红树林官网:http://www.gzxlys.com
网站目录投稿: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