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能看到善人和恶人。有的人心地善良,看到乞丐会施舍,看到苦命的孩子,会伸出援手,甚至看到流浪的猫狗也会喂食物。而有的人,杀人越货,坑蒙拐骗,无恶不作。 同样是人,为什么区别就这样大呢?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人行善,有人作恶,这一切的背后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曾与一些人做过这样一场对话——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有人说:"人都有这颗心,心即天理。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行不善呢?" 先生说:"恶人的心,失去了心的本性。" 王阳明头像。图片来自网络 王阳明认为,每个孩子生下来,本性只有一个,没有善恶之分。你也看不出谁长大是善人,谁是恶人。只是随着长大,由于人们的私欲掺杂,才产生了善恶。当我们心中只有一己之私时,善的观念就少了许多,恶的因素就因此滋生。我们看待人的本性正如看山一样,"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且更有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你所处的立场必将决定了你看待事物或者别人的眼光。正如:以偏见的眼光只能读出更多的偏见,同样以慈悲之心将会读到更多慈悲的影子。我们的本性就这样被蒙蔽了,就像一面镜子,蒙上了灰尘,我们不能看到内心的明澈,我们无法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关于善恶之念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恶人正因自已的恶业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 《西游记》强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求救。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人生前虽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还看到他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小蜘蛛时,却突生怜悯之心,没有将蜘蛛踩死,成了一生中惟一的善业。 佛祖决定用这个强盗一生中惟一的善业救他脱离苦海,于是把一根蛛丝从井口垂下。大盗发现了,立刻抓住蛛丝向上爬去。不料,其他备受煎熬的恶人看见也蜂拥而上抓住了蛛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向上爬。大盗怕蛛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已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斩断,结果本来攀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因抛弃心中最后的一点善念,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生活如网,不要困住自己。图片来自网络 善恶是人人皆有的。一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强盗,可以心生善念不忍杀一只蜘蛛;但我们还看到因怕自己不能逃离苦海对其他恶人大骂,私欲蒙心,挥刀斩去蛛丝,不曾想断了自己的生路。只因一己私欲失去了自己的善心,丢掉了脱离苦海的机会。由此可见,人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本体,才能无往而不胜。如果总是被私欲蒙蔽双眼,牵着鼻子走,我们将感受不到人性的美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我国经典国学读物《三字经》的开篇之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其实,人刚生下来,本性应该是无善无恶,只是随着所沾染的环境,人最初的善恶开始区分。当他身边的人善良和蔼,所接受的耳濡目染都是善的时候,他就会保持心的本性成为善良的人。当他身边的人都是凶神恶煞、无恶不作的时候,内心善的本性就会被恶所取代,从而变成恶人。 染坊里出来的各种布料。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墨悲丝染"的故事。墨子见到染坊的人,手里拿着洁净的白布,放在不同的颜色的染缸里,拿出来所染的颜色都会不同。染成黑色的,还是黄色的,就看所遇到的是什么颜料。我们踏入社会也是如此,你遇到的人和事,你所遭遇的环境,决定了你将来是成为善人还是恶人。 善人,持菩萨之心,做菩萨之事,行善积德;恶人,持暴殄天物之心,行恶魔之事,积累恶业。最终结果自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未报,时候未到"。其实,这就是善恶的根本轮回。从本质上说,这并非迷信,只是我们的眼界太短,看不到那么远而已。 静心修为自己,为善去恶心之本。图片来自网络 王阳明认为,人没有善恶之分,我们的修炼就是在知善知恶的基础上为善去恶,倘若保持着心之本体,不使其被私欲蒙蔽,也就会去做善人之事。若失去了心之本体,同样就会去做恶事。所以,我们应常怀慈悲之心,做行善之事,这样才不至于丢了心的本体。 西方赎罪理论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以后,人类就开始带有原罪。他们认为,人性本恶,生来就带有邪念,所以需要用外力去约束。在人类不断发展中,西方更注重以法律来制裁犯罪,制裁坏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在中国传统中,人性本善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法治之下,多有人情的道德教化,乃至今天我们倡导和谐社会,除了靠法制约束,同时还要靠道德的力量。 无论是西方的法律,还是中国的道德教化,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归王阳明所提出的"心之本体",当我们找到本心所在,我们也就开始真正做一个活出生命价值的人。 章岩,本名张兵,文史类畅销作家,擅长以创意通俗接地气的方式解读历史。出版畅销图书几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