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级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重要的机构,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文书档案管理的创新至关重要。就目前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来看,在管理方面的创新度略有不足。所以,了解县级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的特点,找准创新路径,才是事业单位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文书档案;创新 文书档案本身具有客观性,是事业单位发展之中科学决策、生产经营、研究开发、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成果体现。文书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属于一种技术性、服务性以及政治性的工作。在跨入新时期之后,社会环境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准确的、完整的管理系统,只有及时搜集与整理档案,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 一、文书档案管理的特点 第一,文书档案管理的综合性较强。档案管理一般是利用内部机构来开展综合性管理。就类型来看,包含了党务工作、科学研究、基础建设、人事档案等多个部分。就来源来看,包含了事业单位的指导性文件、政策性文件等。第二,文书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工作之中所形成的文书档案,可以直接将总体的工作反映出来,所以,其本身的专业性较强。如,事业单位的业务拓展,长远发展计划等。第三,文书档案管理保密性较强。文书档案管理主要是为了给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提供帮助与指导。所以,文书档案一般只能由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查阅,其本身的开放度偏低,保密性以及业务性较强。第四,文书档案的管理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科室很多,这样就会导致文书档案管理出現松散的问题,为了满足文件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要求,事业单位的文书管理的周期一般只有半年或者是一年。 二、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创新路径 做好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的创新,就需要了解文书档案管理的实质,这样才可以找到具体的方向,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 (一)加快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县级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直接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置、管理以及保存的环节使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就可以提升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化水平。其主要需要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注重信息数据建库以及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确保数字档案能够规范、安全、可靠,并且格式统一,方便长时间的管理和使用。第二,在对文书档案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录入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计算机化的管理,这样也可以提升其自动化水平。第三,加快事业单位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直接纳入各种文书档案,从而构建出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 (二)加强档案的保密工作。在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中,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就事业单位而言,文书档案管理必须让保密工作持续进行下去。在存放文书档案的时候,需要加固档案存放室的门窗,并且要求专人看管,任何不相关的人员不得入内,避免出现盗窃现象,另外,档案室需要同其他存放室直接分开。当然,文书档案看管人员的保密意识一定要"达标",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能够认清泄露档案的危害以及后果,最终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三)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文书档案管理的实践性、专业性以及操作性较强。所以,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更新其知识结构非常关键。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荣辱观。现代化的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对于员工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拥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由于文书档案管理会涉及部分复杂档案材料的存放与整理工作,需要做好材料的分类与分析,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分类整理,并且员工可以独立思考。第二,拥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因为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政治性以及机密性较强,所以,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有严明的纪律、敏锐的政治触觉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第三,拥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通晓不同的门类档案管理方法以及基础理论。 (四)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合理且简便易行,这样才可以将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第一,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确保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干部与职工都可以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由领导出面,加大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考察力度,定期指导与考察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县级事业单位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话题。事业单位想要创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就需要了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能够寻找创新性的管理工作路径,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满足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玉萍.试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7(11):123. [2]王璐宁.对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13):122-123. [3]何小飞.探讨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