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比赛性质的课,老师们都心知肚明。这些比赛性质的课,一般是上一级单位下达讲课比赛通知后,从下至上逐级评选最终产生几名老师参加比赛。首先,各个学校相关科目老师报名、备课、讲课,本校召集教干教师听课打分定出参赛教师;然后,参赛教师又开始新一轮的备课、试讲,本校的班级不够用,再找其他学校的班级进行试讲,试讲n遍后,参加乡(镇)、县级的选拔赛,陪伴比赛的,除了评委,还有全乡镇或者全县的相关学科老师。通过角逐,最终产生参加市级或更高级别的几个讲课比赛教师名单。 这几个参赛老师一旦定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n遍试讲、n遍修改教案,并且有专门的团队为赛课进行n遍打磨。通常做法是:参赛老师要把n遍后的定型教案一字不差地在课堂上"背"下来,甚至于哪个环节用多少时间,哪句过渡语几个字都不能变。 且不说参赛老师的辛苦,单说集中听这试讲了n遍的课,让全体听课老师不知说什么好。大家普遍反映:这样的比赛课上得很华丽、很顺流,但总让听课老师有一种"学不来"的感觉。 这些"学不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执教老师的基本功,听课老师学不来。由于用试讲了n遍的教案进行授课,执教老师完全在表演:自然亲切的教态、教具运用的熟练、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清楚明白的讲解、得当的问题设计、非常到位的评价学生的表现……这些,真的不是听取一节课就能学得来的。 其次,执教老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听课老师学不来。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材的选择、处理等,执教老师把持得十分到位、适当。让听课老师心服口服,但回家自己上这一课就拿捏不准。 再次,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听课老师学不来。比赛性质的课堂氛围总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或是用激情感染学生,或是用亲切的恰当的语言鼓舞学生……总之,听课老师一面惊叹课上得很好很好,一面叹息自己听后脑中留下不多。 还有,执教老师的课堂结构安排,听课老师学不来。参加比赛的课通常表现出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听课老师们往往沉浸在执教者的高超技巧与手段的课堂中,而在听课簿上记得很少很少。 因此,这类试讲n遍的比赛课,无非在让参赛老师背教案,无非在让大家看表演。谁背得顺,谁演得好,谁就能拿到好名次。这对于听课老师而言,效用不大。 实际上,大范围地统一组织老师来听课,就是想让老师们从中学点什么,或教学设计,或环节安排,或活动组织,或教材挖掘,等等,以弥补自己某方面的不足,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还不如让老师们听一节毫无修饰的"家常课",听一节没有试讲n遍的普通课,这样的课,更接地气,更加容易让听课老师们接受和学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