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传承老中师品格为师范生精神成长补钙


  近年来,教育界有一种声音,怀念过去的"老中师",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老中师"选拔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经过几年师范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教育情怀、扎实教育教学功底的"全能型"教师,成为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
  很幸运,我就是一位60后老中师生,即使现在拥有研究生学历,我还是以我的原始学历——中师为自豪。业界怀念过去的"老中师",是对老教育人和老中师生的肯定和褒奖,也表达了对当下师范生教育的忧虑和不满。40年改革开放,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无法穿越,情形不能再现,中等师范学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很难复制。在这种情况下,怀念"老中师",最好的办法是校正师范生教育办学方向,充分利用尚且存在的"老中师"教育资源,为师范生精神成长"补钙"。
  当前,有些学生压根儿不想当老师,只是把师范院校当"中转站",以"考研""考博"为取向。人各有志,无可厚非。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师范院校因势而变,不是为培养未来的教师做扎实工作,而是满足学生功利化取向,在考研率上打转转,导致师范生教育方向发生偏移。
  近日,参加一个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培训活动,面对我们这些潜在生源的提供者,学院领导在做"广告"时就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学院的考研率在全学校第一。"与"老中师"的学校、教师、学生方向高度一致相比,当下的师范教育是不是出现方向上的故意错误呢?师范教育想再现"老中师"的辉煌,必须不忘师范教育初心,改"一心多用"为"永无二心",把"主业"做大做强做优。
  方向对了,方法才不会南辕北辙。师范生的知识、技能教育有高水平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作保证,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才是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
  师范生精神成长的领路人很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老中师"没有恢弘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塑胶跑道、体育场馆,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却造就了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其中,"老中师"教师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师范院校教师——准教师的管理与规范非常关键。师范院校教师应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指针,以培养"四有"教师为己任,修身养性,着力提高言传身教的本领、水平,修炼成为"准教师"们的学术示范和精神模板。
  师范院校可建立中国教育史博物馆,丰富师范生精神成长养料源。"干啥吆喝啥",师范院校应开辟、建立线上线下的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博物馆,设置以"老中师"为主题的展馆,展现"老中师"发展史和成就,展示平凡校友们的教书育人成就风采。中国教育史博物馆可以表达院校办学宗旨,显示办学定力,是师范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观不可或缺的养料源。师范生经常跟前辈们"交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会受到老中师生们精神熏染,有利于精神"补钙",养成教育初心。
  带领师范生走进老中师生的精神世界,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要充分利用实习、见习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走进老中师生,走进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体验他们的苦与乐,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为精神成长"补钙",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校准方向。
  总之,怀念"老中师",重在传承老教育人、老中师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初心,发挥老中师生的道德示范、人格引领作用,为准教师的教育人生导航。
网站目录投稿: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