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会前途茫茫两手空空


  前途在哪里?
  看了"我的问题在哪里?"朋友的帖子,我感受颇深。在现实中这位朋友的困惑不仅仅只是她一个人的困惑,而是我们很多人的经历。 我的很多朋友都很优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一路上顺利的从名牌学校出来,进名牌公司或者国家部委,考T考G出国留学,拿高薪住大房子。可是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却困惑的很,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每说起来工作就是:"I am sick and tired of whatI am doing。"但是日子还是一天天过下去,我们也一天天在变老。
  看看我自己,在这样的困惑中挣扎很久。这么多年国内的传统教育,一直追求被老师,父母,和社会定义的所谓的优秀,也就是好成绩,好学校,大公司,出国留学。当年铁定了一条心学国际金融,因为它最热,出路好。出国后学习转专业,学习信息工程,也是因为它最热,出路好。看着进了华尔街的师兄师姐,敬仰的不得了,也没太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但觉着那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在学校奋斗了二十年,不如愿的去了软件公司,一切只是为了生存。看着我的朋友,没有在乎过北京户口,美国绿卡,工资洋房,没有在乎过别人怎样看他们,锲尔不舍,在很多领域都很成功。别的人可能只看见他们成功了,可是作为朋友,我深深的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挫折,承担的风险,和不懈的毅力。想借这个机会把一些想法整理一下。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讨论。
  一: 你如何看自己?(How do you perceive yourself?)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能过上自己想过得生活。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功,想不明白自己道路如何选择。让我们做一个练习:给自己几分钟,想想以下的两个问题,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的答案。请不要跳过去,思考的过程是最有帮助的。
  1。假设钱不是你的问题,而且你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可能失败,请写下在你的一生几十年里想做的事情。用你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写下来你可能想都不敢想的答案。
  2。假设你最终有机会去参加自己的葬礼,你的亲人,朋友,同事,生前所参与的社团都来参加葬礼。你有机会听到每一个人对你的最后致词,你想听到什么,希望每一个人说什么 (第二个问题来自steven Covey)
  我第一次做这样的练习实在一个朋友Terry的家里。他是一个personal coach。我绞尽脑汁,满脑子装满了从小教育的结果。我写下了 - 成功的职业,赚很多钱,周游世界,有一个幸福的家庭。Terry让我大胆的想,想那些潜意识里觉着不可能的事。说实话,我的理想就这么多,想不出别的。即使这点理想,都不知如何达到。我的眼界是有限的。如果我看不到山顶,就永远也不会达到那里。很多时候,我们想的问题是:下一年我的工资会长多少;下一次升职会是什么时候;我什么时候把自己的技术练的更强,以寻找到更好的职位;别人都有绿卡公民,我得等到什么时候…
  这时别人的理想变成了我们的理想,我们锲尔不舍的追求社会和他人所定义的优秀。即使达到了,又会患得患失,看看周围的人,想着自己原本应该追求另外一种理想。这可能是为什么国内工作时,羡慕出国留学的同学,在国外求学等绿卡,又羡慕回国创业的人。打个比方,把人生看作是一个旅途 - 我们拿着地图找芝加哥。看着地图,我们一目了然,都知道要找最近的路。可是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芝加哥在哪,我们往哪走?
  我们打听了很多人,有人说在东边好,东边有芝加哥,有人说西边有芝加哥。我们一会往东,一回往西,一头雾水,却没问几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找到目的地。也许这样的随机行走(Random Walk) 把我们带到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又决定不去芝加哥了。我们也许在地图上找到芝加哥了,可是道路艰险,路边的风景又很美,我们决定先享受能得到的,想想再说。
  最后有几个人完成了这个旅途呢?我们不知道。我想问题的根源是我们还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是的,很少有人能够生来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人生。不断的寻找人生的方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先别抱怨,使劲想想自己到底想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你会要什么。在死的那一天,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人,朋友如何看待自己。这可能不是一天两天的工作,哪怕花了几年能想明白一些问题,都是值得的。
  最近我的一个女朋友来 Wharton读书,有机会和她续续旧,谈谈近况。她学的是金融,最终在北京开了一个医疗器械公司。她毕业后在一个国有国际贸易公司工作,经常出国,旱涝保收。她不喜欢没有挑战的生活,跳到了投资银行。每天苦学,苦干,颇有成就,但觉着不是自己最终想追求的生活。很多日子里她就是在想,想,想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创业"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只是极没可能,象一个遥远的梦。
  但是她的愿望相当强烈,便开始不断的寻找各种机会。他后来的老公,当时的同事说,她那时一天天神神叨叨,不知道在忙什么。在她从国有贸易公司辞职的那一天,家里人就反对,希望一个女孩有份稳定的工作和家庭。她读各种书,跟各种人谈,寻找方向和机会。在她的心里上完全做好准备后,一个小机会给了她灵感,她开始找人一起研制一种低成本医疗器械。她的决心和准备终于得到了家里人的精神支持。
  产品成功的那一天,她辞职了,开始了她全职的,漫长的寻找投资的道路,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什么前景。投资人说她太年轻,她去买框架眼睛,老式西装。投资人想把她甩开,模仿她的产品;投资人嫌她没有经验,公司没有前途。一个又一个,半年过去了,没有人愿意投资。她的一句名言是:每当你觉着自己就要不行的时候,再挺一挺,就在最后的时候,总会有希望。终于,她找到了投资,产品很长时间不盈利,她和合伙人想了很多办法,又挺过来了。公司已经步入正规。
  她在实践中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其实她的理想没有结束。她从来没停止思考。她说,最初就是要挣钱。现在她想发展对社会有价值的环保产品。她看到了中国年轻企业家难找资金,投资者苦于没有好项目的现状,她想做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帮助私有企业发展。这个梦想把她带到了Wharton。我想她和很多Wharton同学不同只出是:她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一个很执着的梦;她已经在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去高薪的投资银行或者是资讯公司而苦恼。
  举了一个很长的例子是说,寻找人生方向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见,为什么当年的小丫头会成为今天的企业家,不是她的资智,不是她的关系,而是她真的寻找了,真的动手去做了。当我们读很多成功人的故事,都惊叹他们的领导能力,交流能力,他们的眼光和魄力。其实他们的成功和能力,都是不断失败,探索的结果。他们真正的特殊的才能是 -- 行动与坚持。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企业家,都要"出人头地"。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也是一种人生理想。只是在抱怨之前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愿意享受澳大利亚的田园风光,家庭的天伦只乐,如果你不愿意,你想好了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简单的工作不愿意干,复杂的工作又不愿意扎扎实实学习专业知识,管理技巧,或者是营销技能,问问自己愿意吃苦做什么?如果别的人的理想成为你前行的航标,你就会觉得人生充满遗憾,因为无论朝哪个方向走,你都会留恋别人路上的风景,东南西北不断的追随别人,到头来还在自己的港湾打转。
  "Do you want to become a wandering generality or a meaningful specific?"
  我们的路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好
  上文聊了聊周围朋友(+我自己)的困惑。其实明白自己的生活需要方向并不难,因为你的heart会告诉你生活过得怎么样。最难的是如何找到那个方向,并且一步步的向自己的目标越走越近。我并不是有很多阅历的过来人,其实是充满了困惑,和许多朋友一样探索人生道路的同路人。我一只想把一点粗浅的,不成体系的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可能写的不够成熟和客观,请大家多批评指教。
  我认识的朋友大概有三类:
  1)一种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热爱自己做的事情,虽说没少吃苦,可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比如说我上文说的Wharton同学。有的虽然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完全满意自己的状况,但是积极的在思考和寻找。和这样的人交谈,你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永远在思考,在寻找。
  2) 一种是比较现实,不能说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我同组里一个级别很高的上海老板说,"我不能说我热爱我的工作。我这辈子可能也没有机会做自己热爱的事。但是我的观点是:只要是我做了,我就要把它做的最好。" 我很欣赏他的做事态度,佩服他为人踏实,敬业。他的生活计划的很清楚,什么时候退休,得攒多少钱,孩子将来上哪个学校,都计划的清清楚楚。
  3) 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经常感到不开心,经常怀疑自己,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太喜欢自己的工作,经常为绿卡,工资,和各种小事而烦恼。
  正象我们不必和朋友攀比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要过所谓的"有理想,有追求"的生活。或换一句话是,不应该去无意识的追求社会定义的"理想"。当年新东方鼓励大家"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而现在以"人生设计专家"自居的徐小平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人生方向,避免"集体出国无意识"。对于我们在海外正在求学和工作的人,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培养积累成功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在公司管理和职场生涯中,人们经常提到领导(leadership)能力和管理(management)能力。人生的发展和公司运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做自己的leader和manager,引导自己走适合自己的路。Leadership与确定人生方向有关。和领导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是一样的,一个人也得有全盘计划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方向。就好像拿着地图选旅游目的地。好的leader知道往那里走,知道为什么往那里走。
  Management是和实现理想和目标有关的。Leader指出了方向。管理者考察路线,准备供给,应付路途上有可能的艰难险阻,保证我们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目标。人生是一个远比旅行复杂的项目,错综复杂,千丝万缕。培养个人生活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大挑战,可能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一个game。
  你准备好了吗? 去开始那个漫长的心灵之旅。
  二:做自己的领导者 (Be the leader for yourself)
  想说明一些问题,我就从分析自己开始。我想我的经历可能是typical的中国留学生的经历。我开始困惑是在工作以后。那之前,考大学,考研,考出国,无论多辛苦,多挫折,都充满了干劲。一直忙着考试学习,梦想着进大公司,干一番事业。终于进了大公司,才发现公司生活和以前在学校里想象的相距甚远。我同意上海老板的话,"只要我做了,我就要把它做的最好。"以这样的态度,我工作做的不错。可是总是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不清方向在哪的感觉。总有一种被软绳子捆住,进不来,出不去的感觉。
  职业的选择,让我很是困惑。不热爱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要读MBA进顶尖银行?换行业公司?找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和发展方向??????
  我经常和猎头公司聊聊,希望寻找新的机会。我最终否定了换行业的决定。我觉着,给任何公司打工,本质都是一样的。在一个公司遇到的问题,在别的公司同样会有。我最终否定了读MBA的想法:机会成本和年龄不说,MBA和I-Banking的光环就如同当年考研留学一样,别人的理想成了自己的理想。我的问题不再工作和学位本身,而是从来没有在现实环境中想过人生的的大方向。
  因为没有清楚的大方向,工资的高低,就成为人们衡量工作好坏,选择职业的唯一标准。我的Wharton朋友说班里所有的中国同学,一问毕业方向,都是I-Banking,不管以前是学广告的还是新闻的。我问,那你是不是也去I-Banking。她说,要去顶尖银行,但不做I-Banking,要做investment,因为是要为自己做venture capital 公司做准备。
  我总结一下,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困惑,主要是:
  1。人生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当现实和期望相差甚远时,会患得患失。
  2。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社会的了解,所以没有长远规划。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几乎成了全部知识和对社会认识的来源。- 井底之蛙。
  3。 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生存环境的压力,不得不走的高考独木桥,或者是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我们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
  工作的头一年,我每个周六都在Barnes& Noble渡过。当我觉着自己的力量有限的时候,就在书里寻找我的导师和朋友。我相信,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的演讲协会(http://www.toastmasters.org/) 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也给了我无限的灵感。
  2.1 跟随你的热情和兴趣 (Follow Your Passions and Interests)
  人的一生是被创造过两次:一次是在人的脑海里,一次是在现实生活中。日本有一本书叫做"脑内革命",虽然讲的是健康有关的问题,可是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明了第一次创造的重要性。在医学院读书时,学生经常要动手术,作者和高年纪的同学一起选一门课。在手术的试验考试之前,作者一遍遍的冥想手术的过程和感受,包括所有的细节。他的手术非常成功,因为那一次演习只不过是几十次在脑海里反复联系的结果。高年级的同学都很惊讶。作者后来创立了以预防为主,无病防病的医院,也是在脑海里第一次创造后的结果。
  在脑海里第一次创造自己的人生,如何去做呢?
  还记得以前谈到的两个问题吗?
  1。假设钱不是你的问题,而且你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可能失败,请写下在你的一生几十年里想做的事情。用你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写下来你可能想都不敢想的答案。
  2。假设你最终有机会去参加自己的葬礼,你的亲人,朋友,同事,生前所参与的社团都来参加葬礼。你有机会听到每一个人对你的最后致词,你想听到什么,希望每一个人说什么。
  上一片文章我说过,我的朋友问我这些问题,除了所有人都要的赚钱,以及周游世界等等,我真是才枯思竭。我是一只井底的青蛙,只看见自己头顶上的天。如果人生可以自由选择,我想起了激发我的热情的收音机里的Radio Psychologist (能与人交流,博学,探讨人生,帮人排忧解难);我想起了电视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著名主播;我想起了历尽艰难,走不同的路,勇敢创业的人们;我想起了回报社会,对公益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慈善家;我想起了用语言激发人们心灵的思考和想象的作家…
  其实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不敢想,我不会去想。每天想的是,为什么老板对我态度不好;下一次提升得什么时候;是不是要读MBA,做I-Banking;是不是回国占位子;美国还有什么地方没玩,得赶紧去。
  如果抛开一切现实的约束,让我来给人生做第一次创造,我想:
  1。成为一个public speaker。
  2。写一个best selling book。
  3。建立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企业。
  4。有足够的钱建立一个基金(fund),资助和教育相关的项目。
  5。有幸福的家庭,健康长寿。
  6。能够周游世界,体会人生真谛。
  …
  凭这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我写下了上面的话。
  其实我也不想拿自己举例子,毕竟还是在"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境地,毕竟一切还看似空想。不过写文章,只讲道理,没有例子,道理是很难被接受的。另外,最好的学习办法是分享和teaching。
  那么朋友你,如果感兴趣,请花点时间海阔天空的想一想。先不要想现实条件的限制,主要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人的第一次创造,就是这样不断思考,否定,再思考的过程。
  我上面写的几个想法,看似和现在的工作背道而驰,其实不完全。在无法跳出工作本身而看工作时,我会为要不要放弃本行,进入I-Banking而苦恼;而换个思维之后,工作中的所有困难,都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机会。比如说,工作中英文写作的折磨,人际关系的艰难,市场营销能力的缺乏,都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去锻炼自己 - 从技能,到素质,到心态。因为心里的目标不只是"何时会提升我",而是"要培养实现大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就会在平凡的小事中体会到学习的机会,反而会有助于职业的发展。
  举例说我前面提到的上海老板,他的人生目标特别明确:50岁退休,攒3百万美元,在美国和上海各有房产,一个孩子上一流大学。他的计划很清晰,每年应该赚多少,哪年应该做到什么职位,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都计算的清清楚楚。他的人生计划,在脑海里被反复创造,在现实中,他就不断的积累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我很敬佩他工作踏实的态度,佩服他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作为Wharton School的博士,他可以去任何行业和公司。可是他稳扎稳打,在一个薪水普遍偏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到了离partner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他的同事有的跳槽去了Management Consulting,有的自己开公司去了。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何时能实现计划。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目标 - 稳扎稳打的或者理想主义的,都是我们人生第一次创造的开端。当然选择目标不会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要从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出发,不断的思考,思考,和思考。
  下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跟我有点关系,引起我思考的例子。
  工作一年后,偶然的在人民日报看到了报导老同学的文章。老刘同学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能侃,长的一般,掉在人堆里你也不会注意他。快毕业时我们几个和他走得很近的朋友都忙着考研,考G,不知道他一天天神秘西西的在忙什么。偶尔问起,说是自己干,在北京租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小破房。我懒得多问,其实心眼里没瞧上,"哪能跟我们拿大银行和国外学校offer的同学比"。
  几年都没有什么联系了。报纸上讲,包头来的他大四就开始做企业黄页(yellow book) - 据说是北京第一家,灵感来自托朋友给带的San Francisco 黄页。他和伙伴拿着学生证注册了公司,走公司,串小巷,卖广告。公司里的人知道推销员是一高才生,都很是惋惜,觉着不务正业了。他心里却暗自偷乐,想:你哪知道我是我们公司的老板呀。他毕业时咬牙放弃了去国家部委,拿北京户口的机会,接着干他的企业黄页,他当上了海淀区最年轻的政协委员,给100多人解决了北京户口,几年里积累了上千万资产。直到娶了一个北京姑娘,他才给自己解决了北京户口。
  我惊讶的张大了嘴。和他email联络上以后,老刘说从高中就萌发了个人创业的想法,最终算是圆了小时候的梦想。后来想想我就不奇怪他为什么大学参加"总经理大赛",为什么会想方设法和"点子大王"李杨这样的人认识,学习了。小伙子高中就写过关于自己早恋的中篇小说,据说发表了,可见创新精神早早萌芽。老刘如果没有高中时在心里种下的种子,是绝不会有今天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最近发现网络上经常报导一个叫"曾子墨"的人,什么凤凰卫视财经频道名主播。觉着名字耳熟,原来是师姐 (虽然她只在财金学院只呆过一年)。怎么在I-Banking做的人,职业来了180度大转弯。仔细读过报导,看起来是职场出现极大的困惑,辞职后旅游散心,在西藏的时候决定要申请凤凰台的工作。先不说她成功与否,不分析职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她的例子说明,人生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而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指引航程的最好的航标。
  Steven Covey 说:Keep the end in your mind。先找到自己的end (目标),在脑海中实现第一次创造,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这个end,让人生不再random walk.
网站目录投稿: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