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师"是上世纪的产物,但近年来,教育界怀念"老中师"的声音特别响亮,认为中等师范学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值得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学习借鉴。(4月25日 中国教育报) 确实,"老中师"作为特定时代的教师培养方式,为百废待兴的中国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教育情怀、教育教学功底扎实的"全能型"教师,并使之成为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总结"老中师"的教师培养经验,对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探索新时代的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怎样才能重现"老中师"的辉煌呢? 首先,欲重现"老中师"的辉煌,课堂教学要落实"双基"。"老中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课堂教学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因此,要求每一个师范生必须扎实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教师不仅对学生是否到校上课要求严格,早晚自习、作业完成、考试考查同样要求严格,容不得学生有半点马虎。尤其是每科的考试,成绩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就只能留级或者肄业。如果学生考试作弊,必受处分。所以,那时的中师生,个个基础知识扎实。由于是师范教育,又非常重视教师技能的训练。"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三字一话"的系统训练,并要人人达标过关。那时的中师生,很少有写不好字、不会讲普通话的。 反观现在的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以大课为主,教师把一堂课讲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学生是否掌握,掌握了多少,很少有教师关心。作业批改,在大学已很少见。笔者见到不少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不会朗读,问其缘由,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写过作文和朗读过诗文。所以,即使做了语文教师,还是不会写作和朗读。"三字一话"虽然再三强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够,指导不够,考试考核不严格,致使现在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虽然文凭不低,但"三字一话"等师范技能水平远不如以前的"老中师"生。 其次,欲重现"老中师"的辉煌,课外活动要落实"全员参与"。"老中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每个学生发展全面,吹、拉、弹、唱、画,样样皆会。这一方面得益于学校课程设置全面,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课外活动开展充分,学生全员参与,老师指导得法。"老中师"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劳作等,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扬。所以,"老中师"毕业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师范技能过硬,绝大部分学生还身怀绝技,这都得益于课外活动落实到位。 再次,欲重现"老中师"的辉煌,教育实习要落实"全程指导"。同现代师范院校相比,"老中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指导到位。教育实习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过硬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环节。"老中师"的教育实习,容不得半点掺假。所有实习生集中安排到学校联系的实习基地校,经历教育、教学、班主任、值周、家访、社会调查等实习环节,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要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检查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做。比如实习上课,课前教案要交给指导教师审查,教案合格了才可以试讲,试讲合格了才可以去正式上课。有时一堂课,教案要修改四五次,试讲七八遍,老师才同意登台上课。正式上课后,指导教师还要进行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这样指导的实习,"老中师"技能怎么会不强? 而现在有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大多是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既没有集中统一的实习地点,也没有全程监督的指导教师。学生全凭自觉,在实习中去摸索教师教育的技能、总结教育实习的成效,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实习前与实习后,技能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教育实习对培养师范生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怀念"老中师",并不是要回到"老中师"的培养老路上去,毕竟如今师范教育的培养对象、内容、规模、要求,与"老中师"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简单照搬"老中师"的培养方法,可能导致"食古不化"。但学习和借鉴"老中师"的成功经验,在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