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哈佛校长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Critical思维",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甚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大学除了要求你过英语四六级,要求你学会专业课程以外,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说难听些,它们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技术学校"。 这导致毕业生懵懵懂懂地步入职场,在经历了无数的磕磕碰碰才逐渐明白,职场上,有哪些核心竞争力是必须具备的。 1、看得见的叫功劳,看不见的叫白费力气 你做的事情、成果,让老板知道,才是你的功劳。 首先,你必须要非常明确自己岗位在整个体系中的意义所在,你的"功"是为某个事项节省成本?还是为某个环节减少时间?自己所作的"功",和体系、上级眼里的"功"是否一致,弄明白这些事情,才不至于鸡同鸭讲。 比如总结报告这类东西,很多人应付差事,甚至到网上下个模板,或者拿去年的模板改改,其实很蠢,白白浪费一次邀功的机会。 报告不仅是个人工作的总结,更是同领导的重要交流渠道和载体。 不懂得邀功,多少日日夜夜等于白干,没有在老板那里起到任何印象上的影响。在职场上,不会邀功有时也就等于不会甩锅,容易陷入到被恶人欺凌的处境。 2、抗压能力的锻炼比你想的更重要 我们往往被动地被生活里的各种意外搅乱心情,陷入焦虑和负面情绪。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压力下能做到不崩溃,也是可以训练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甚至可以抵抗刑讯。 维持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类似练肌肉和心肺能力的过程,是可以通过各种极端情况的模拟来锻炼、培养、增强的。 我曾经待过的一家全球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在接受新的合伙人之前都需要专程前往伦敦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训练内容五花八门,演练各种极端压力情况下(例如手下突然撂挑子的同时,秘书发神经烧毁了所有重要文件),要如何沉着应对。 这种能力对于高级管理岗位可谓极端重要。 3、语言表达平实易懂为上 用大白话解释清楚极端复杂的情况,是非常高级的语言能力,掌握者极少。 而出身名校的学院派们,往往非常习惯使用大量的数据和引用来进行业务上的沟通,这类人往往得意于自己的分析力和说服力,但却从未察觉这种不接地气的洋洋自得在人际关系范畴内正在为自己筑起一堵墙,也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达方式暗含的鄙视意味和对他人价值的否定。 无论技术性沟通与否,简单、清楚、常识性的语句使人更感到受尊重,而非歧视。换言之,引用大量的数据,边际收益递减。 4、外在职业形象该如何经营 很多刚刚迈出校园,而手里又有一些小钱的年轻人,往往会非常迫切的想树立起职场精英的外在形象,而他们又非常天真地以为:外在形象的经营,就是从上到下用一线的品牌武装自己。 但事实上这种观念只是想当然,其意义并没有大家原先想象的重要。 在职场上最重要的,首先是融入,而不是出挑。 一个新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却好像和所在的集体早已相识多年的感觉。在机关里穿萨维尔街三件套,和在外资投行穿政治局夹克的效果类似,都是立刻让人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的愚蠢行为。 5、对隐形规则的充分知悉 除了明规则,这个社会的运行,还基于一套暗规则。 譬如在商业谈判中,优秀的谈判者往往有能力将谈判对手和其所代表的集团割裂开的敏锐观察力和嗅觉,因为谈判者个人的利益,和他所代表的集团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可能有冲突,抓住这一点,事半功倍。这就是不会有人摆上台面的暗规则。 在商界的台面下,到处是这样的对话: A:你们报价太高了,你和我较什么劲,你们公司又不是你开的。 B:好吧,反正公司也不是我开的,可以低一点,但这算是我个人给你的人情。请你把人情记在我头上,并在其他地方回报我个人。 这些话从交易开始一直到交易完成,都不会亲口从A或B的嘴巴里说出口——一旦说出口,就不再是暗规则,而需要你自己"懂"。我们当然可以唾弃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但是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阴暗面的存在,才有改变的可能,不然的话只恐怕你还不具备在中国社会沉浮的基本能力。 6、重新理解"政治斗争"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政治斗争,这和企业类型、和我们的民族性无关。 政治斗争的意义,并不在于站队,而在于筛选。就好比尽管大部分人一辈子也用不上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依然在被用来区分谁能进入好大学的筛选工具。 高级管理职位对任何组织或企业来说都是稀缺的,这时候,能在复杂高压的政治斗争中存活下来,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压力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也只有那些在残酷的内部斗争的胜者,才有领导整个集体赢得外部斗争的可能性。 摆脱不必要的清高和学生气,才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7、外部工具的充分借力会助你省力90% 我们毕竟是肉眼凡胎,当有一个自以为绝妙的点子出现在脑海里时,须知这个点子多半已经有前人想到了。这时候是否能够搜寻到前人的经验就至关重要,在工作中这比自己瞎摸索重要十倍。 熟练掌握各种搜索引擎,并且有意识的在中文互联网以外搜集信息,对职业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好的资源、设计、idea,都在外网。 8、自我期望有时需要冷却一下 许多在大公司的人,非常习惯于别人在拿到他名片之后,享受那一声"哇,你在XXX高就哦!"何况别人为了不冷场,往往还会拿出一些他们公司新近的媒体新闻来充作谈资。 他也很乐意评论这些新闻,仿佛作为这间大公司的一员,他真的能参与到这其中的决策中去似的。这种大机构的光环,很容易让初入职场的螺丝钉们无法正确估计自己有几斤几量。而这种对于自己真实能量的错误预期,在80后和90后身上就更为明显。 在独生子女一代人以前,学习好坏靠兴趣,家里有钱没钱差别不大,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没有那么高,大部分人对自身能力比较具有自知之明,所以后期潜力大,心态也较为平和。 而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不论何种资质,都被家长教导要成为精英和人上人,导致这代人的能力和自我期望严重不一致,很多人在社会职场打拼了十几年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水平,到处充斥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人物。 这其实是心态导致了不幸福感,这种不切实际的期许和无尽的"上进"欲望会在不断的接受挫败中毁灭一个人的意志,不可不引起警惕。 9、敢于索取资源的人反而更受重视 太多的职场新鲜人有一种奇怪的自卑心理,往往羞于向外界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但无论是工作问题的改进,还是推动一项新的工作,都需要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个人摸索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自己的工作只有获得领导和同事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工作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因为害怕被人认为"你不懂"、"太嫩"而宁可自己瞎琢磨,也不肯想周围提出求助,会给自己的提升带来很大的负担。 和通常想象的相反,往往提出要求的人,会给人一种"能者多要"的观感,唯唯诺诺不敢开口要资源,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自信,做事既没有章法,也没有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