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基金"上了热榜,一开始还以为看错了,一般都是明星的八卦你方唱罢我登场,怎么连基金这么朴素的词都能被大家顶上去啊?相反的是,这几天大盘一反红红火火,满眼绿油油一片,跌停个股不断,基金更稀里哗啦,这热搜榜咋就成了反向指标了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搜基金的基本都是纯小白,看见最近周围人赚得这么嗨,晒收益的晒收益,请客的,喝酒的,再看看自己的银行理财这么低,一个天一个地,心里难免不平衡,偷偷自己搜索起来基金到底是啥?恶补一下基础知识,也想分一杯羹。 从爆款基金"日光"卖完也能看出,场外的朋友是多么急不可耐,甚至创造了历史纪录,比如鹏华匠心精选7月8日当天认购量就超1300亿。什么概念呢?要知道过去牛市能有300亿就不错了,现在不仅远超,还刷新了此前由睿远均衡价值创下的1224亿销售纪录。 细思极恐啊,前一阵50亿的新基金都成了小不点,不好意思叫爆款。但这么你争我抢的入市,像极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万一这根细木头撑不住了,想想都后怕! 那么,对大家来说有那些风险呢? 首先,当很多小白集中进场时,一般都是一波行情的中期高点了。从历史经验看,不好卖基金时,认购后往往都能赚得不少;而抢基金时,中长期都表现一般般,毕竟买的时候已经是行情的中高位了,短期性价比不高了,再加上新基金还需要一两个月买股建仓,就更慢了一步。 更可怕的是,基金经理为了怕错过行情,宁愿接盘那些高高在上的白马股,比如最近医药、消费、科技板块中那些让人恐高的龙头公司,盼着后面还有新基金来接盘,但谁知道最后一棒不会是自己呢?反正也不是基金经理的钱,赔了,你也找不了他。 第二,大家盲目追求"爆款"。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面对各种各样的基金,完全是一种打新中签的心态,好像能抢到就是赚到,管他是什么类型、什么主题呢?先抢了再说! 这看似和股民打新股差不多,但其实完全不一样。新股上市赚钱概率很大,但新基金上市可不一定,很多人因为理财经理的撺掇,再加上明星基金经理过去优秀的历史收益做背书,就感觉风险不大了,反正也抢不到很多。最后发现账户里面一堆新基金,分不清谁是谁,跌了都不知道因为啥。 第三,家庭资产的风险失控。由于最近两年行情不错,发行也都是顺应市场的主题,比如5G、医疗、芯片等等,所以上市看现在都赚了不少,很多朋友发现这么赚钱,外加抢的不多,就毫不犹豫地加仓了,人性都是如此。 发现没有,很像猎人放陷阱捉狐狸,你再聪明,也禁不住好吃的诱惑吧?等你进套子里,想出来,没门!而万一被套了,想用钱咋办,割肉认赔吗?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爆款"基金香吗?这里再分享几个经验。 第一,新基金认购最好提前做功课,了解这个基金的类型和主题,是不是自己了解和看好的方向。比如前一阵的科创板封闭式基金,一下,就一年不能赎回了,想用钱咋办?而且科创都波动很大,是不是能承受中间的大亏,等等。 第二,能不能长期持有。其实从历史数据看,你赚不赚钱和耐心成正比。听说某个行业闭门交流会上,有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数据:2019年某涨幅超过60%的股票型基金,持有的基民获利超过30%的占比有多少?答案仅为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持有都不到1年,赚点或者亏点就扛不住了。能拿住躺赢的寥寥无几,而如果拉長3年看,收益效果还会更好。 第三,不要过度追星。最近两年英雄辈出,很多年轻基金经理弯道超车,甩出老将们几条街。但还有句老话,姜是老的辣。基金比的是长跑,20%收益高吗?现在比比皆是,你肯定看不上吧?但你知道有几个能做到10年保持20%吗? 当你特别迷恋现在快准狠的新英雄时,很可能就把风险集中了。而科学的"养基"还得荤素搭配,新基金比例保持合理,高风险的基金更要在总的家庭资产中可控,避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