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最后与最初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最后与最初的人》是一本由[英] W.奥拉夫·斯塔普雷顿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与最初的人》读后感(一):人类的未来-不仅仅是科幻
  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在1930年即对人类的未来历史做了如此天马行空的幻想,除了今后各代人类的长相、能力、情感、思维...还有人类将如何迎接终点:不仅没有走向虚无,还能欣赏永恒之美。人类如何迎接终点,与单个的人如何迎接个体生命的终点,何其类似啊!另外,其中有一段感觉像现在新冠病毒的描述,难道真的是预言?
  《最后与最初的人》读后感(二):具有深刻思想的科幻小说
  By Kim Boykin
  斯塔普雷顿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对于人类的处境有独到的理解。
  小说中没有普通的人物角色,主角即是人类,这就是一部人类的自传。或者把这部作品当成家族史来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些,从最初的人类(我们)到遥远未来的最后的人类,每个后继的人类种族都是一个新角色。
  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一次又一次,人类起起落落,达到繁荣又近乎灭绝,退化到野蛮状态又重新发展出无私大爱的宗教信仰。人类呈现出新的形态,移居到新的星球。当人类达到哲学反思和心灵感应的阶段时,却被反复出现的问题困扰着——准确来说,被两项最伟大的精神成就所困扰:一是对所有生命的爱与认同,对于所有生命达到永恒与解放的狂热追求;二是对命运的冷静审美,对宇宙戏剧性的美而产生的神秘敬畏,面对个体和种族的痛苦与灭绝也不例外。
  这个故事很吸引人,清楚地阐明并深刻地探讨了这一基本的精神矛盾,令人惊叹。和其他两位我最喜欢的作家——南希·梅尔斯和安妮·迪拉德相似,斯塔普雷顿直视宇宙生命的痛苦和焦虑,并设法挖掘出希望与美。如果你喜欢具有深刻思想的科幻小说,或者喜欢精神和哲学反思并且可以接受科幻的题材,那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翻译/咖喱鱼丸)
  《最后与最初的人》读后感(三):发人深省的科幻经典
  "但是万物的终点终会到来,届时,所有星系的残骸都会堆积在无效的混沌能量中心,形成单一、荒芜、看似永恒不变的尘埃。"在人类历史接近终章时,作者给出了自己对于宇宙与时间的看法。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宇宙的记忆长河中航行,向下看,河底闪过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漫长时间里人类的悲喜挣扎都被浓缩在画框中。尽管那些让人类狂喜、悲恸、绝望的时刻被刻意着墨勾画,好像此刻人类就处于宇宙风暴中心,但将目光上移,河面仍是一片平静。人类文明的兴衰、喧嚣与光热对于广袤的宇宙来说都只是一瞬而已,沉寂与黑暗才是宇宙的主旋律。而在短暂又稀有的岁月中人类生命又应该如何正视自己的存在?令人深思。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类才能坦然地接受不断上演的分离与消逝,摆脱偏执和疯狂;才能在无边黑暗中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失落;才能欣赏万事万物的美,让人类生命与宇宙和谐共鸣。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书中集合了众多科幻元素,许多在今天仍活跃在小说、电影、游戏中的科幻概念在这本小说中都能找到,比如时空旅行、未来世界、星际移民、基因改造等。书中还描写了十八代人类的演化,其中演化的方向并不确定,可能会进化、改造出更为强大的身体结构和高级的心灵,也有可能发生退化,甚至演变成亚人。每一代人独特,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怪异的生理构造与生活方式都给这本书抹上了一层比一层浓厚的科幻色彩。
  同时,对人类的存在、时空的概念、永恒与消亡等话题的探讨都令这本小说在科幻之外多了一抹哲学色彩。由于来自将近一百年前,小说中的未来世界起始于欧洲战争,书中的一部分"未来"在今天已成为了历史,更令人对现今的世界与文明进行反思并思考往后的道路。
  《最后与最初的人》读后感(四):天才科幻小说家斯塔普雷顿和他的奇幻宇宙
  以浩大的宇宙演化为背景,斯塔普雷顿天才般地创作了一部将无数文明记录在案的编年史 奥拉夫·斯塔普雷顿的《最后与最初的人》写于1930,在当时"科幻小说"这个词甚至还没有开始流行。而斯塔普雷顿的作品被归到这一新兴体裁中,他自己也时常感到诧异。但正是由于他独特的视角,加上当时科幻题材作品逐渐增多,被大众所接受,《最后与最初的人》迅速成为科幻经典。阿瑟·克拉克常称这本书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原因显而易见:斯塔普雷顿在小说中将人类历史从头到尾描绘出来已然令人震撼,而他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创意更是毫不逊色,想象力丰富,极具创新性。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作品能与之匹敌。所有的这一切都促成了这部小说的流行,但同时也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与最初的人》的写作风格在现代科幻读者群体中并不讨喜。小说中没有人物角色,仅聚焦于文明与演化,但正是这样的设置引爆了读者的想象力。《最后与最初的人》没有用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以宇宙历史纪实的形式完成了整部小说,历史的讲述者为最后的人,在宇宙的不同星球上历经了18代人类的更迭以及数次文明更替。可以说是一部硬科幻,也是一部必读的科幻小说。 对于那些阅读经验丰富、偏好情节故事性、不愿花费时间在一连串历史事件上的科幻读者来说,这本书并不合适。假如读者不介意历史叙述,可以接受300多页中密集的时间轴,那么这部科幻史诗不容错过。而如果读者恰好也对文明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角逐以及对生物进化有一定认识和浓厚的兴趣,不要犹豫,赶快翻开奥拉夫·斯塔普雷顿的《最后与最初的人》吧!更为神奇的是,相较于书虫,这部小说似乎更能给科学家、历史学家、宇宙学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毫不夸张地说,它跨越了小说与非小说作品之间的界限,能够让人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 斯塔普雷顿的故事包含了巴尔干欧洲、欧洲陷落、美国与中国、美国化的星球、第一代人类的衰落、转变、第二代人类的崛起、火星人入侵、地球与火星、荒野中的第三代人类、人类自我改造、最后的地球人、金星上的人类、海王星、最后的人类。最难忘的场景之一是人类由于环境灾难退化成了啮齿动物,但仍保留着人类的手,之后又进化再次成为人类。其他场景还包括飞行文明的人类朝火山飞去,进行大规模自杀;演化的巨脑对世界、宇宙及其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超凡的理解力。 斯塔普雷顿的小说极富想象力。他能够拓展读者对事物存在的认识,这一点十分关键。在万事万物的发展背景下,读者会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也正是这种感悟催发出了像克拉克这样的作家。对这本的阅读建议:在合适的时机翻开它,读者想一睹宇宙及其衍生的万事万物的无限生机时就是阅读的最好时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蕴含在其中的远见卓识。
  By亚马逊ID:OverTheMoon 评论发表于美国,2007年12月8日
  《最后与最初的人》读后感(五):最后之人的终局审判
  曾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变成别人的话,你最想成为谁?"。我回答:"我只想成为我自己,但如果非得变成一个别的人,那我想当最后一个人,见证人类的灭亡"。
  这个回答是在我少年不经事的时候,不假思索信口说的。但它同时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年的玩味。我想,我的感情之所以会把我引领到那最后之人,首要的便是出于这样一种行为的美感——站在人类文明和人类精神的终结处的高峰,赞美并哀叹人类在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成就,试探人类最终有多么的接近神性和真理,并为其盖棺定论做总评价。在我看来,除非真的存在什么米迦勒,否则这终局审判必将是那最终之人独断的神圣特权。在一切意义消失前的瞬间,给人类历史中所有的精神赋予爱与伟大的总意义。这件事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所有可能做到的事当中最重要的事,也是世上唯一一件绝对只能通过变成别人才能做到的事。而且,既然宇宙以及人类的灭亡都是显然且必然的,那这份工作的唯一神圣性就相应也是显然的。而且,对任何有意识的存在而言,死和生都是不分离的。生总是指向死亡,而死亡又反过来赋予生者意义,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不能例外。
  以上是我的思路。这本书的作者和我的思路类似,但他更进一步。他想当最终之人想得发狂,甚至不惜写一本书畅想这终局。在这终局里,最终之人讴歌了一代一代人在万亿年间的无数不同的轮回与变化,但在终局却只去强调求知和美。我对这一点也非常有共鸣——小时候的我觉得这世界上唯一可能值得被赋予客观意义的事情就是通过感受宇宙的美和理解宇宙的秩序从而见证宇宙与作为观察者的我们的客观存在。在作者笔下,很多代人类都在命运的牵引下,去多少地见证了作为自己本性的,同时也是超越自身的那种伟大的东西。尽管这种见证是转瞬即逝的,但它的代价却总是漫长的黑暗时代,轮回式野蛮斗争,和进退之中徒劳重复注定失败的无意义尝试,以及随机性质的奇怪发展。但是,这些混沌的,低效的,看似无意义的的演变,却恰恰反过来给我一种在终末审判时值得赞美的成就。这是因为,这些高潮起伏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去变化时,其生命之本质所注定的和弦,甚至这些徒劳本身就可能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更何况,黑暗时代并不会一直黑暗下去——新生或灭亡,这命运注定的唯二的可能未来各自代表了极致的感性美与极致的理性美,皆值得称道。
  此外,本书想象丰富,刻画符合人性,并没有为了构想自己想要的万亿年后的未来而扭曲对人性本质的构想(这里可以对比刘慈欣,他的书对人性总是大幅简化,读着让人觉得自己在读童话)。对每个时代的人类均有让人感到吸引和信服的描写,让人感到自己也被拉入某个具体的时空,同最后之人一起回顾人类走过的精彩篇章。虽然,对初代人类的未来以及很多科学想象(比如航天,外星生命)有些失真且幼稚,但这都是可以容忍的,毕竟,这是一本发表于1930年的书!以1930年的眼光来看,本书作者对人性之余历史发展的洞察力强到几近于成功预测未来。
  《最后与最初的人》读后感(六):最后的人类想告诉你什么
  导言
  由最后的人所作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与读者同代,另一位则处于相对遥远的未来。构思并写下这些字句的大脑生活在爱因斯坦的时代,但我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灵感来源。我影响了那个原始生物的观念,让本书所述在他的脑海中诞生。而我生活的时代对于爱因斯坦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本书实际上的作者认为自己只是在撰写一部虚构作品。尽管他试图讲述一个合理的故事,但自己从未相信过,也不期待别人会相信。然而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你也许会称我为"未来的人类",我侵占了你的同代人的大脑,它温顺、稚嫩,我想控制它完成一些熟悉的操作,但其目的对你来说可能颇为怪异。因此,未来纪元正在与你的时代对话。聆听吧!我们,最后的人,非常渴望与你们交流。你们是第一代人类,而我们可以帮助你们,也需要你们的帮助。
  你感到难以置信。你对时间的了解有局限,因此对时间的理解也有缺陷。但没关系,不要为了这一事实而烦恼,这对于你来说太过艰涩,而亿万年之后的我们对此十分熟悉。但要试着去接受,把它仅仅当作虚构去接受:未来人类的思想和意志可能会以一种古怪而艰难的方式侵入你们同代人的心智进程。试着相信这一点,相信接下来的这部编年史是真实的,是最后的人类发来的讯息。请想象这一信念所带来的后果,否则我就无法完成使命,讲述这段宏大的历史。
  许多你们时代的作者在畅想未来时,很容易想象一条走向某种乌托邦的进步道路。那里的环境完美切合人的自然本质,人们幸福美满地生活。但我不会描绘这样的天堂。相反,我要记录的是痛苦与欢愉交叠的浪潮,不仅仅肇因于外在环境的变化,还因为人的内在本质也在不断地流变。我必须讲述为什么在我自己的时代,人类终于获得了完全成熟的精神,心灵也抵达了哲学境界,却要因为一场始料未及的危机而被迫开启一项绝望又令人厌恶的事业。
  我邀请你在想象中穿梭我们之间相隔的亿万年时光,看看这部由变迁、伤痛、希望与无法预料的灾难书写的历史。除了在银河的环绕下,这一切也不会在别处发生了。但首先,请思索宇宙万物的尺度。我不得不将这个故事简化、压缩,以至于现在看起来仿佛所有的灾难和奇遇都堆积在了一起,世界得不到片刻安宁。但事实上,比起波涛汹涌的江水,人类的历程更像是一条徐缓的大河,几乎没有急流。终年宁静的岁月仿佛停滞不前,充斥着枯燥的问题和无数几乎无法分辨的个体生命所承受的苦难,只有在少数时候才会被激荡的险途打断。不仅如此,就算是这些看似疾驰的事件,实际上也冗长乏味,只因为我们的叙事方式才显得短暂。
  尽管原始心灵确实能多少感知到时间与空间的层次,但只有天性更加广博的生命才能将之生动地刻画出来。粗略地看,群山远景宛如一幅平面图画,布满繁星的夜空也不过是点缀火光的幕布。事实上,虽然不消多时就可以走遍邻近的崎岖山路,但要抵达山峰的天际线却需走过无数平原。时间也是如此。临近的过去与未来能展示出深度与层次,最遥远的时间景象却只能投射成平面。简单的心智几乎无法理解人类的全部历史竟然只是宇宙中的一瞬,且遥远的事件意味着亿万年的距离。
  在你们的时代,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计算时间与空间的尺度,但要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我要诉说的一切,则要在计算上更进一步。必须思考这些尺度,让自己的心灵向那里伸展,感受此在与现时的渺小,文明的种种瞬间在你们看来是历史,但实际上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你们无法像我们一样想象极其悬殊的尺度,譬如一之于十亿,因为你们的感知器官和感知能力太过粗糙,根本无法在整片视野中分辨出微小的差异。但就算是仅仅通过思索也好,你们应该更加坚定而长久地把握这些计算的意义。
  当你们时代的人回首自己星球的历史时,注意到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跨度,还有物种进化那令人惊异的加速度。地球早期演化进程几乎停滞不前,但到你们的时代却如此迅猛,心智也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顶点—不论是知觉、智识、视野,还是令人钦佩的魅力与清醒的意志。这几个世纪以来,它还在迅速进步。接下来呢?当然了,你们觉得终有一天已经没有高峰可以再去征服了。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你们甚至低估了近在眼前的山丘,也从未怀疑过在它们的远方,云层之后,藏匿着峭壁与雪原。你们的心灵与精神进程仍然着眼于太阳系,但它在未来会更为复杂和危险,远胜于迄今为止已经发生的一切。尽管在某些微不足道的方面,你们确实已经进化全面,但还难以企及精神力量的更高境界,甚至在这方面还没有开始萌芽的迹象。
  因此,我不仅要以某种方式让你们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广阔无垠,还要让你们了解心灵模式的无限可能。我只能给出暗示,因为它们大多都远远超出了你想象力的极限。
  你们时代的历史学家只要捕捉时间之流中的一个时刻,仅仅是数世纪的历史,而我要在一本书的篇幅内展示数十亿年时光的精髓。显然,我们无暇闲庭信步。对我来说,上百万年的时间大约等于你们历史学家笔下的一年。我们必须像乘坐飞机一样去飞越时间,仅仅鸟瞰"大陆"的轮廓。飞行员看不见他下方蚂蚁般大小的人群,但正是这些人在创造历史,因此在航行中,他必须屡次下降,在屋顶上空掠过,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降落,和人们当面交谈。而一如飞机起飞时必须经过缓慢的上升阶段,才能将行人的视角带入更宽广的视野,所以我们首先要详细考察你们的原始文明最后的极盛与坍塌。
网站目录投稿: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