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一带,一般每年6月上旬以后出现一段阴沉多雨(有时日雨量可达大到暴雨),温高、。湿大的天气。这段时期,器物容易发霉,多少年来,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霉雨,简称为霉。又因为这段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的时候,所以又称之为梅雨或黄梅雨。两者含义相同,现代气象学上通称为梅雨,但历书上多称为霉雨,把霉雨开始之日叫入霉(梅),结束之日叫出霉(梅)。历书上入霉,出霉日期是这样得出来的:芒种后第一个丙日称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末日称出霉。所以入霉总是在6月6日到6月15日之间,出霉因地支有十二个字,总在7月8日到7月19日之间。例如1976年入霉为6月13日,出霉为7月18日,1979年则分别为6月8日和7月15日。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它是由于我国大体呈东西走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的。 6月以前,主要雨带徘徊于华南地区,是为华南雨季, 6月中旬雨带第一次向北突进,迅速移入两湖盆地,进抵长江沿岸,继而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这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期就称为梅雨季节, 7月中旬初雨带再次向北突进,移到黄河流域,广大华北地区进入雨季, 7月底到达东北和河套地区, 8月中旬以后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雨带迅速南退至华南以至南海,第二年入春后再行北上。梅雨季节开始的那一天叫入梅,结束的那一天叫出梅。根据梅雨出现的迟早,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两种类型。典型梅雨一般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 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为时约20—30天。出梅以后盛夏开始,进入"三伏"天。一般所谓的梅雨是指典型梅雨。典型梅雨的平均入梅,出梅时间和霉雨季节(历书中入霉到出霉)基本一致。迎梅雨是指出现在典型梅雨之前5月份的雨水,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和典型梅雨的区别主要在出现时期的早晚,雨量,雨期均比典型梅雨为小、为短。它出现以后,雨带稍稍南退,然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迎梅雨出现的机会不多,据统计过去八十年中只出现过十七次,频率为百分之二十一。亦即十年中只约两年的机率。 典型梅雨是长江南北初夏雨水的主要来源,这时正是春播和夏播作物需水之时。但为量过多,易成涝灾,为量过少,甚至空梅,则易致早。迎梅雨是春季雨水的主要来源,对作物播种至关重要。但过多,对三麦往往造成湿害,赤霉病等自然灾害。 实际上入梅、出梅时间逐年不同,梅雨季节长短也不一致。就入梅说,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7月初。出梅最早见于6月中旬,最晚到8月上旬始告结束。梅雨季节长可到两个月,短则只有几天,以至空梅。1954年6,7月间长江流域梅雨长达五十天,雨量达623.4毫米,形成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水。也有梅雨为时虽短,但雨量特大的情况,如1969年南京地区梅雨为期仅十六天(7月3日到7月18日),但梅雨量却是585.8毫米,为南京地区有纪录以来罕见的强大梅雨,内河水位一度超过1954年水平。1958年雨带从华南一跃而到华北地区,没有在长江流域滞留,形成空梅。1959年到1961年梅雨季节都很短,因而形成1958—1961年长江中下游一带连续几年的严重干旱。 典型梅雨对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前面已有论述。 6月间正是江淮流域三麦收获,水稻栽插和夏播作物播种之时,充沛的雨水对播种、插秧十分有利,但阴雨又影响小麦收割和打场,如果梅雨时期过长,甚至暴雨时现,不仅会出现"烂麦场",还易形成江淮流域的洪涝,而黄河流域各地则是干旱等雨。反之,梅雨时间过短,雨带迅速北移,则又易造成江淮流域干旱,华北喜雨的局面。因此,我国劳动人民十分重视梅雨,从历书中刊有入梅,出梅日期便可得到证明。目前在气象科学上,对梅的形成原因,梅雨的气候规律以及梅雨预报等方面都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基本掌握了梅雨的"自由",梅雨的有利作用应当日益为人们所利用与发挥,而其不利影响,也会在亿万人们的努力下逐渐地被克服。 时、社及其他 苏南人民对梅雨的定义是芒种节气称为黄梅,夏至节气称为时梅;芒种、夏至之间的连阴雨称为梅雨,夏至,小暑之间的连阴雨称为时雨,芒种到小暑之间的降雨称为时梅雨,现在统称为梅雨。所谓时·,是指夏至后的十五天。夏至后三天为头时,之后五天为二时,再后七天为三时。宋朝诗人苏轼在浙江吴兴作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绰风"。‘2a,的诗句,三时便是指的夏至后十五日,正是吴兴一带梅雨结束,进入炎热的三伏天气之时。 顺便指出,时梅雨(以下简称梅雨)、夏至和蝉鸣三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江苏兴化地区有关蝉鸣与梅雨关系的谚语有"莳未到,蝉呜叫,晒得犁头跳","蝉鸣雨去,雨在蝉不鸣","三莳尽,知了鸣,西南风,望天晴"‘20,等等。这些谚语的意思很明显。根据兴化1970—1975年蝉始鸣和鸣前、鸣后的降水量资料(29),蝉始鸣基本上在夏至节气,六年中有两年在夏至第一候,一年在第二候,两年在第三候。如向黄河中下游推算,蝉始鸣可能就以夏至节气第二候出现的为多,六年资料虽短,但可从兴化资料说明夏至第二候候应蜩始鸣基本上是客观的。兴化地区蝉鸣前雨量在上述六年中有五年比蝉鸣后雨量多达一倍以至几十倍,可以认为蝉始鸣是予示梅雨行将结束,盛夏即将开始的。看来蝉始鸣这一候应不仅表达了夏至节气,而且表达了夏至,盛夏与梅雨三者的关系,可以作为梅雨结束和盛夏来临的一个指标。 土神以祈祷农业丰收,秋社敬祀土神以酬谢农业获得丰收。实际上,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和秋分前后,因此也有人把它们作为节气看待。在古代靠天吃饭的生产水平下,人们在开始春耕之时和秋收之后,为了祈祷和感谢"天","地"的恩赐,敬祀土神是很自然的。 寒食 冬至后105天称寒食,刚好是清明日的前一天,所以寒食与清明往往并用,作为节气名称之一。有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也有人认为清明前二天为寒食,实际上清明与冬至节气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 冬节 冬至节气这一天称为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