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读后感(一):《信》 1.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性死亡,宛如行尸走肉。 2.书中直贵有由实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慕,然而生活中落寞的人却只能自己承受,这也是我认为本书中突兀的一个地方。由实子虽然有相似的经历去同情直贵,可从一开始就莫名且坚定的付出实在不符合现实。 3.人们往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虽然会产生同情,但还是希望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如果此时有其他人愿意出手相助那就更好了。 《信》读后感(二):《信》 1.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性死亡,宛如行尸走肉。 2.书中直贵有由实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慕,然而生活中落寞的人却只能自己承受,这也是我认为本书中突兀的一个地方。由实子虽然有相似的经历去同情直贵,可从一开始就莫名且坚定的付出实在不符合现实。 3.人们往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虽然会产生同情,但还是希望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如果此时有其他人愿意出手相助那就更好了。 《信》读后感(三):一点小看法 小说看的是这个译本。 东野圭吾的小说看过很多部,这一部很不一样,完全是探讨人性,彻底把悬疑剥离出去。 大概每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都会期盼一个由实子吧,她太令人感动了,或许是相似的经历,更加感同身受,由实子无论如何都会帮助直贵,哪怕直贵不理她、伤害她,甚至爱上其他人。没有人不会被她打动吧,只要都是善良的人,至少也会成为朋友。 再说说不能理解的方面: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原因,最后也没有想明白,直贵的老板对他说的话到到底怎样改变了直贵。结局看着还是觉得压抑,似乎直贵放下了一切愿意见哥哥了,却面对哥哥一个字也唱不出来,那么究竟是不是原谅,是不是可以相见了呢?个人觉得,最后几个章节的各种转变有点突然。 《信》读后感(四):你认为的不歧视是不歧视么 东野圭吾的新书果然不会让人失望,他所讲述的故事里的人物是如此鲜活,仿佛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个人,仿佛就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一般,这本书讲的主题是歧视,薄薄的一本书把歧视这个词一点点掰碎按进你的灵魂里,当犯罪发生的时候,有关的不止是罪犯跟被害者,它就像一根线串起了被害者家属,犯罪者家属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东野圭吾在小说里设了很多面镜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停的在照镜子,如果我是他们,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可能大概率我会说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行为,但是我却不知道,即使在我的不经意间,歧视已经形成。东野圭吾在写人性的复杂的同时也依然不停闪烁着人性的温暖,就像是弹奏一首起伏的变奏曲一般,几处变奏的地方让人眼眶湿润,特别是到了结尾处,主人公上台准备唱列侬的想象的时候,那画面感简直是电影级别的,让人泪如雨下又痛心不已,anyway,五星推荐! 《信》读后感(五):该认清自己了吧…… "没有偏见和歧视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尚未步入社会,也没有被人冷眼相待的经历,但能感到自己在为人处世时有意无意的歧视。和朋友偶然说起舍友里有同性恋的事,她一下就指出我的歧视,虽然笑着掩饰说歧视也分不同程度(现代汉语学傻了),内心却惶恐她的一语中的:我这就是歧视! 举一个例子:(站在一个女生的角度)就如同我们总是会顺理成章地想,因为我们是女生,所以理科思维就是不如男生……虽然吧从科学角度分析确也如此,但如果以此为不努力学数学的理由、以之为为自己开脱的借口,我们何尝不是在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真是讽刺啊、、、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我们不经意间正在吃人、被吃,甚至有时还饥不择食地啃自己一口 。一切似乎又是这么"顺理成章",而这也埋藏着的最遗憾的地方——许多歧视已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固有观念。 我们总是歧视而不自知啊…… 《信》读后感(六):精神上的歧视才是真正的牢笼 哥哥有罪,但不是坏人,只是做错了事,所以他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弟弟无罪,但身为家人,精神上一直深处牢狱,不管工作还是朋友还是音乐或是恋人,去到哪里,歧视的链条从未断过,从这个方面看他也是受害者。 周边人无罪,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多时候其实也不是要故意歧视,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为了不必要的麻烦,省的接触罢了。但是这种气氛会形成一道伤人的屏障。 受害人无罪,作为家里失去亲人的家属,心里的伤害并不是处罚了罪犯就可以释然,心里始终都有一道伤痕。 Ps:本人看书比较摘抄,另付图 《信》读后感(七):《信》东野圭吾 读完《信》(日)东野圭吾时内心很沉重,眼泪却一颗颗滴落,并不是剧情多么感人,受害者家属还是罪犯家属事后过的艰难痛苦,而让人感觉伤感。最后那个问题:"可是我叫停究竟好不好呢?我也感到迷惑。如果不让他写信就意味着事情完全结束了。让事情结束好不好呢?坦白地说,还没有完全下决心接受事情的终结。"以及最后"直贵终于张开嘴,准备唱。可是,发不出声音来。怎么也发不出声音。" 书中有之前没有见过的观点触动了我:"犯罪者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现实需要存在歧视。""就算你隐瞒着,也不会改变现实的。不管直贵君怎样挣扎着逃脱也没有用的。那样做,还不如面对它更好些。" 最后井上梦人在解析中提到"我对没能保护约翰的自己感到愤怒,也对任凭社会如此支离破碎的自己,还有我们所有人感到气愤。如果还有什么有意义的"复仇",我想那就是在为时不晚之际,将其转变为一个以爱和信赖为基础的社会。" 血缘的羁绊真的能放下吗?无论是哪一方,真的可以不再被伤痛困扰吗?无论怎么选择都没有对错,都是自我救赎,想要解脱出来,可无论怎么挣扎,伤痕永远印刻在灵魂深处。 《信》读后感(八):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大概是11年前很迷东野圭吾的时候读过这本书,那时候的东野圭吾还不像现在这么疯狂的出版,质量还是非常有保证的。从那时候到现在,看过这本书改编的两部同名电影,当然最喜欢的是山田孝之的版本。另外也有音乐剧的出品,世人之所以这么喜欢这部作品也是因为它的优秀吧。 如简介所述,这本写的是杀人犯弟弟被歧视的人生,故事讲述的很丰满,对他的内心活动也描写的很细致真实,因为哥哥犯下的罪行,在学习、工作、恋爱中屡屡不顺,组建家庭后也是被歧视,直到最终的自我救赎。 所以对杀人犯的亲属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深处给出答案。个人认为不一定要去呼吁大家不去歧视服刑人员的家属,但呼吁大家不要犯罪是必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磨铁这个版本在书的最后部分放了一篇日本作家井上梦人专文解读文章,写的很深入,值得一读。 《信》读后感(九):穷凶极恶是因为走投无路么 很久没有看东野圭吾的书了,刚开始能定下心来读大部头小说的时候,都是靠看他的悬疑小说入的门,如今,对悬疑小说的热情不改。但他这本小说刚开始翻,开头有点像《罪与罚》,都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男人,背负着家人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责任感,去谋害一个独居的有钱的老妇人,可见老妇人一个人住是一定要养一只狗来保护自己呀,而不一样的是,罪与罚里的男主没有杀了人之后没有被警察抓住,而信里的男主,立马就绳之以法了。于是一个有了深深忏悔,另外一个则迷失自我,走入歧途越走越远。 这里的信也是一样在罪与罚里有出现过的,罪与罚是和妹妹的通信呢。 这本书没读完,罪与罚描写了人性的恶是如何扭曲的理直气壮的,好像穷人走投无路去谋害一个有钱人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可笑了。 终于把这本书给读完了,过程艰难,我一面反复的想到这种杀人犯家属的歧视也同样是之前韩国的热播剧《恶之花》里的男主演的,这个标签就像针芒,随时可以被人指指点点,还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作为亲属就该这样忍受着,煎熬着。 这里的社长在书快要结尾处出现了,称得上是一个人站在智者的高度,神来一笔。 直贵,作为一个犯人的唯一亲人,在这种饱受歧视的氛围里,一直小心谨慎的,用力的活着,真的很令人钦佩。 《信》读后感(十):来自监狱的信 公众号曾经放过这本书的书评,这两天看完了。最早觉得这剧情不是我感兴趣的,谁知刚开始看就一气呵成地看完了。围绕着来自监狱的哥哥的信为线索,作为杀人犯的弟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有意无意的孤立和歧视。描写得很细腻,把人性的复杂和当事人的想断绝和哥哥联系又不忍内心道义的矛盾的心路也挖掘得也很深,展示了我们常人没有这样经历就不会去考虑的人性的善良、复杂、自私、宽容、反省、爱与恨。普通人虽然会同情但无法接受杀人犯的亲属就在自己身边生活。当事人在艰难地堂堂正正地做人,去承受这些歧视,自视也是受害者,最后也想到了这是犯罪的代价,是犯罪者和家属必然要承受的处境。他哥哥一念之差,成为犯人,带给自己和亲人无尽无休的社会性死亡。日本的灯红柳绿的生活下要维持上学,就业,成家立业是普通人需要体力和脑力的辛苦付出。学费、房租、饭费等把人压得不堪重负。我们这些有房可住、有书可读、并生存无压力的人很幸福了,因为世界上生活艰辛的人比比皆是。你如果不起早摸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独居人不要让别人知道,不要露富,因为人的心和行为有太多随机变化。在如此艰难的世道,努力保护自己、家人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