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帝王之家最无情,历代皇帝都有"后宫佳丽三千"可想而之处在深宫中的女人命运是多么的可悲,特别是清朝,闭关锁国,思想迂腐,人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真到了关键的时刻,匹妇也未必能脱身,更何况那些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接下来让我来盘点下清朝历史上命运最凄惨的十二后妃嫔吧! 一、清太祖努尔哈赤大妃乌拉那拉氏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喇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部满泰贝勒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继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后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 后顺治皇帝年幼登基,多尔衮掌权为摄政王时,追尊其为皇后,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顺治皇帝亲政后在他人的唆使下,便以多尔衮曾图谋篡位为由,开除了多尔衮的宗籍,并将阿巴亥的谥号取消,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 在努尔哈赤崛起创业、建邦开国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了阿巴亥的印记。在权力之争中她被送上祭坛,但她生命的活力、刚烈的个性、过人的聪睿则在她儿子身上得到延续。轰轰烈烈的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就是在她的儿子多尔衮的指挥下进行的……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妻子,在努尔哈赤称汗以后是皇宫内地位最高的大福晋;但在清代的皇后中她也是最苦命的一个,不仅被送上牺牲的祭坛,还没得到皇后的名分…… 二、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吉济特氏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p#分页标题#e# 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62年的风风雨雨,把一位天真伶俐的少女磨炼成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从沈阳的永福宫到北京的慈宁宫都印有她的倩影与足迹;太多的家事与国事以及太多的传奇,不仅在于与姑母、姐姐共事一夫,还在于她与小叔子多尔衮之间有着说不清的瓜葛,更在于她在弥留之际所做出的不同丈夫合葬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凄苦、无奈与辛酸,也留下太多的猜测…… 三、顺治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称董鄂妃,真实名不详。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费扬古大将军之姊,世祖顺治帝贞妃族姐。 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妃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中国历史少见。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是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死后追封为皇后,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不附帝谥,是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 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还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 #p#分页标题#e# 董鄂妃崩后,皇太后伤心哀痛。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后和其他嫔妃都怀念追悼,只有顺治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顺治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 董鄂妃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入宫前的特殊经历,更在于无法挣脱满蒙联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给后世留下太多的话题……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顺治在世时所册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却是在去世后追封的。 四、康熙德妃乌雅氏 在清代皇后中,乌雅氏是属于"母以子贵"的那一类,因为儿子即位被尊为皇后。 但福祸本来就是互相转化的,正是因为儿子当了皇帝,才使得她无法摆脱争权夺利的漩涡,并最终被政治风浪吞噬,成为清代一个最短命的太后……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入宫,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六十四岁。同年八月上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与康熙帝合葬景陵,升祔太庙。乾隆、嘉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 #p#分页标题#e#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时候已是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对比一下,荣妃在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能有多大呢?荣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只说她"待年宫中",她是第一个给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3岁,她也不会大到哪去,就算她15岁,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也就是27岁,还是没有超过生胤禛时29岁的德妃. 雍正皇帝,九子夺嫡的胜利者,一定不一般,无论是才能还是心智, 但据历史记载,德妃和其子雍正关系紧张,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 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 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这一切, 引起人们对雍正即位合法性的猜测。而几个月后,她便生病而亡, 野史传闻是被雍正"逼死" , 如今事情真相已无考。 五、雍正皇贵妃年氏 年贵妃,即敦肃皇贵妃(17世纪-1725年)年氏,雍正帝妃,湖广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妃长兄: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妃次兄: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侍世宗藩邸为侧福晋,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 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册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晋封为皇贵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年氏出身官宦世家,家世显赫。年氏的具体生年不详。康熙年间由康熙帝亲指婚与雍亲王为侧福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生皇四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生皇八子福惠,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生皇九子福沛。从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揽雍正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无人所出,是雍正最宠爱的妃子。#p#分页标题#e# 雍正元年封为贵妃,地位却仅次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年氏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正好是康熙的大丧。这时候举哀磕头行礼之事,数不胜数,以她怀孕之身,不免动了胎气。导致难产,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个死胎。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贵妃年氏病重,八日壬寅,年贵妃"不怿"请留,十一月十五日,雍正下旨将其封为皇贵妃。十八日壬子,郊祭甫一结束,皇帝即停免次日太和殿百官朝贺,于当日马不停蹄地返回圆明园。接下来一连五日,除十九日甲午发出关于各省缉盗与蠲免江南四县赋税的两道上谕之外,《起居注》上再不见任何与皇帝处理政务相关的记载。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年贵妃天生不是搞政治的,婚姻把她卷进了一个又一个的政坛漩涡,当阴谋已经成为阳谋时,心力交瘁、不堪重负的她已经走在通往黄泉的路上……出自汉军镶黄旗的年氏,如果不是年氏家族所在的佐领拨给了四阿哥,她未必能当上雍亲王的侧福晋,也未必能当上皇贵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偶然的调拨,不仅决定了年氏的一生,也影响了年氏家族其他人的命运。 六、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 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喇那拉氏(又作"纳喇氏"、"纳兰氏"),名不详,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那拉氏",史学界多称其为"那拉皇后"或者"乾隆继后"。那拉氏出身于满洲镶黄旗,是佐领纳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嫁与时为宝亲王的爱新觉罗·弘历,为侧福晋。 乾隆初期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晋封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去世,次年晋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正月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城。#p#分页标题#e# 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贵妃礼葬,不举行国孝三年,可以说是不废而废。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在乾隆的后妃中乌拉那拉氏是惟一敢于同皇帝的淫威抗争的女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不仅留下太多的委屈,也留下太多的传奇……乾隆在位时期曾经册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是其父雍正给选择的,第二位乌拉那拉氏是其母孝宪皇太后钮祜禄氏所安排的,至于第三位皇后魏佳氏虽然是他自己封的,但那也是出于传位嘉庆的需要而对嘉庆生母的追封。而其中尤以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最引人关注…… 七、嘉庆孝和皇后钮祜禄氏 孝和睿皇后(1776年—1850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礼部尚书恭阿拉之女。嘉庆帝第二任皇后。事仁宗潜邸,为侧福晋。嘉庆帝即位,封贵妃。孝淑睿皇后逝世后,先封皇贵妃。嘉庆六年,册为皇后。道光帝登基后,尊为皇太后,居寿康宫。道光二十九年逝世,葬清西陵之昌西陵。两子:绵恺、绵忻。女一,早逝。 虽然她身处皇宫内院,但兴亡的势头已如一把利剑穿过了厚厚的宫墙,紫禁城再也不能把动乱挡在宫阙之外;万里波涛的大洋,也不可能成为阻挡西洋舰炮的屏障,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八、道光静妃 孝静成皇后(1812-1855),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之女,先祖来自蒙古科尔沁左右翼(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死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妃,清文宗咸丰帝的养母,也是恭亲王奕的生母。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其中三位是在他生前册立的,第四位则是在他死后,由儿子咸丰册封的。这位在道光死后才册封的皇后就是孝静成皇后,恭亲王奕訢的生母。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于嘉庆十七年,比道光帝小30岁。道光五年,14岁的她参加清廷的选秀,被道光看中,封为贵人,赐封号为"静"。#p#分页标题#e# 道光六年,静贵人生皇次子奕纲。这对于已入不惑之年而子嗣甚少的道光帝来讲,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于是,静贵人便母凭子贵,晋升为静嫔;四个月之后,皇次子奕纲不幸夭折,道光念及静嫔丧子之痛,晋封她为静妃。道光九年,静妃生皇三子奕继,仅仅20天后,奕继就夭折了。 道光十年,静妃又为道光帝生下了一个女儿,是为皇六女。这个女儿最初封为和硕公主,道光二十四年被开恩加封为寿恩固伦公主,选定景寿为驸马。道光十二年,21岁的静妃生下了她的最后一个儿子——皇六子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 博尔济吉特氏在入宫后的七年中,为道光连续生下三子一女,由地位较低的静贵人升至静妃,可见其受宠程度。道光十四年,道光帝册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时,又晋升静妃为静贵妃;道光二十年,孝全成皇后暴卒,道光晋封静贵妃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并将孝全皇后之子四阿哥奕詝交由她抚养。 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皇四子奕詝奉诏即位,是为咸丰皇帝。他尊静皇贵妃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康慈太妃病重,恭亲王奕訢为生母讨要"太后"封号。咸丰念其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便尊她为"康慈皇太后"。仅仅9天之后,博尔济吉特氏就去世了。她只当了9天的皇太后。 康慈太后去世后,咸丰皇帝为其上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按大清祖制,皇太后初上谥号为12个字,并系先帝庙谥,而孝静皇后的谥号只有8个字,并没有系宣宗皇帝的庙谥"成"字,并且孝静皇后的神位不升太庙,只升奉先殿;而且孝静皇后死后也没有单独建陵,而是葬入了妃园陵。由此看来,孝静皇后与正牌皇后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不是因为她曾经抚养过幼年丧母的咸丰,如果不是因为她是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訢的生母,她不可能得到皇后的封号,更不可能最终得到"系宣宗谥、太庙"的哀荣,然而上述看似皇家内部的事务却直接影响到咸丰以及咸丰之后的政局演变……#p#分页标题#e# 九、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玩弄权术她堪称轻车熟路,应对国际局势却总是一误再误;如果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再向前迈一步,她就成为中国的明治;遗憾的是她不仅未能迈出这步,甚至还把试图迈出这步的人给扼杀了,使中国失去向近代转轨的机遇;更可悲的是,为了泄私恨在19世纪90年代还迷信起"刀枪不入",结果是"扶清灭洋"终成虚话,而"辛丑条约"却实实在在地套在国民的脖子上;迨至提出所谓"预备立宪"时,早已无力回天…… 十、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册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书,能左手作大字。#p#分页标题#e# 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阿鲁特氏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她享受了最隆重的皇家婚礼;她气质优雅,饱读诗书,虽有六宫之尊,却不能讨得婆婆慈禧的欢心,以至独守空房;在旁人的眼里她是令人羡慕的,但她内心的痛苦却是锥心刺骨的;身在富贵的皇宫,却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同治皇后阿鲁特氏21岁时被迫绝食自尽,这时距离她进宫才仅仅两年,在这两年中她度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人生劫难…… 十一、光绪珍妃他他拉氏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姐姐(瑾妃)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珍妃,光绪二十年因忤太后,降为珍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带着珍妃而被投井杀害,享年二十四岁,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为恪顺皇贵妃,草草下葬在别处,后来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统领后宫,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该葬的地方——崇陵妃园寝。 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文面上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光绪像在清末历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受人瞩目的妃子了。虽然她只活了短短的25年,但在其逝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依然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每当人们游览至故宫,都会在"珍妃井"边追古抚今,为她和光绪的爱情落泪,为珍妃多舛的命运唏嘘,虽然这里早已物是人非,香魂远逝……#p#分页标题#e# 十二、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或许很多人都说隆裕皇后生性懦弱、缺乏文史研究的价值、更抨击她只能与珍妃争风吃醋,对她的评价始终是贬大于褒。其实隆裕太后虽然身份尊贵、可命运多舛、是满清王朝的又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丈夫、也就是光绪皇帝从来不曾爱过她,亲姑姑慈禧太后也不疼她。而且隆裕至死愧疚的是,是由她颁布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也就是在她手的中崩盘。可是,面对袁世凯段祺瑞等强臣、以及早已四分五裂的国土和民心,她一个从不玩弄政权的孤寡女人又能如何? 其实,从无辜地被选进皇宫、无辜地嫁给皇帝,又无辜地被皇帝视为眼中钉......出生在官宦之家、尤其是有慈禧这样强硬派政权者的家族、就注定她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有史文记载,说光绪脾气暴躁,但是对慈禧又不敢口出怨言,便将怒火发泄在年轻的隆裕太后身上。有一次将一只死猫放进皇后的被子里,吓得隆裕大病一场、从此落下头晕心悸等毛病。如此无辜,更要无辜地被后人耻笑。 隆裕死之前,她对继子溥仪说的话让人很心疼。白话文的大意就是:你生在帝王家,还没懂事,国就已经亡了,母亲又马上要死了,你还一脸茫然,怎么办怎么办啊?我与你要永诀了。以后的沟壑道涂,听你自己为之,我不能再顾你了。"另外,她自己经常擦着眼泪说的话,"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可以看出隆裕内心的茫然与孤苦。#p#分页标题#e# 隆裕在愧疚与牵挂、孤苦与凄凉中撒手人寰。死时才46岁。 皇后九凤钿子叶赫那拉氏不仅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太后,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位太后。她既垂帘听政,又亲手下达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与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备受慈禧冷遇不同,她是慈禧中意的儿媳。 但可惜的是,她的丈夫光绪终其一生都未曾喜欢过她,她始终都是寂寞的。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让她亲手终结了大清王朝,中国也从此走向了共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