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主体性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了探究。 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默默听,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题目的讲解,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其特点是:确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据此我摸索出了"五环节启发式教学法"。第一,"读",即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并据教师精心设计的知识提纲领会内容。第二,"思",思考本节提出几个问题,内在联系如何?对于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要时教师启发、点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三,"议",让学生议论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知识用途及新旧知识联系,知识能否拓展。教师参于他们的议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第四,"归",是议的深化和提高,对于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必要时对疑难问题教师做精辟讲解、阐明理由,使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深化理解,总结规律。第五"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时教师选题要精,并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练习的目的。"五环节启发式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知识、自己吸收,教师必要时进行启发、诱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优化课型建设,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唯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何时学生自学、何时提问学生、提问什么类型的学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等等,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走。教学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结果。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极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教师"主宰"的角色,将"填鸭式"的课堂变为"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在于: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向每位学生敞开胸怀,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的过程,课堂才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能享受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上课不再只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贴近生活组织教学,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加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互相联系,并针对这种联系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并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贴近生活组织教学活动,将问题巧妙的置放于生活情境中,用生活化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比如:线线关系、面面关系、线面关系等,都可以在教室这个大空间中完成。又如,在研究"平面几何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否成立"的课题时,学生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和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相互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改为"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和另外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垂直,则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这样的修改是否成立?如果利用板书来解释这一问题,缺乏一定的直观性,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有学生发现,教室的门和墙壁可以构成一个二面角,通过门的开合来保持一种垂直关系,即:其中一个二面角可以是任意的,因此,第二个命题不成立。由此可见,利用身边的生活现象,完全可以弥补常规教学方式的不足,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是学生所熟知的,利用这些现象实施教学,不但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而且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