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花山节


  贵州西部、中部、四川南部及云南东南部地区苗族民间传统纪庆交游节日,各地节期不统一,大多在每年农历正月上旬,也有在每年农历五月、六月、八月下旬的。花山节,又称为"踩花山"、"耍花山"、"踩山"、"跳场"、"跳花"等。
  节日期间主要的活动有:
  斗牛比赛
  苗家组织斗牛并非单纯娱乐,主要目的是选择耕畜的良种。斗牛开始前,主人都把牛角刮得十分锋利,并且涂上香油。据认为,香油会使斗牛发痒、兴奋,变得勇敢善战。比赛根据牛的大小分配组对,然后轮流上场。这样经过淘汰,最后获胜的就是当年最好的种牛。人们给它披红挂彩,同时向其主人敬酒,以示勉励。
  跳狮子舞
  苗家"踩花山",舞狮子是其节会特色之一。通常,不同村寨的数只"狮于"同时上场,竞相献技。雄狮寸而摇头晃脑,时而瞠目张口,时而翻滚戏嬉,时而威猛腾跃。其动作千姿百态,令观众欢呼雀跃,赞叹不已。
  爬花杆
  此节俗据说是为纪念率领群众抗击官府的苗家民族英雄孟子右而立。孟子右为民牺牲之后,人们在他的坟前立起一根花杆,顶上悬挂酒肉,以示祭奠,后来,遂演变成爬花杆的娱乐活动。如今,花场竖的花杆又高又滑,杆顶挂一葫芦美酒与一只猪头。爬杆者上杆时头朝上,下杆时头朝下,上下都以快为胜。由于花杆太滑,许多人往往爬不到杆顶,便中途滑落。有时小伙子们个个都尝试过后仍无人攀上杆顶,于是大家架起人梯方才拿到奖品,招惹得场上锣鼓乱响,观众哄堂大笑,更增加了节日欢乐气氛。
  踩芦笙
  爬杆结束,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月琴、笛子、芦笙的伴奏下围绕花杆,欢快地跳起芦笙舞。苗族青年把踩芦笙当作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一场芦笙舞下来,一对对相互中意的男女青年就会交上朋友,订下约会的时间,最终结为夫妻。节日期间,通常还有举行赛马、射击,续麻针等活动的习俗,各地不完全一致。
  关于节日的来历,苗族民间传说,古时候桃花山上的桃花寨有一个勤劳美丽的桃花姑娘,一心爱上只会打猎、种地、吹芦笙的憨哥。然而,远方一个有钱有势的恶霸得知姑娘貌美,派人把她抢走,并强逼她成婚。憨哥听说此事,就拿上弯刀、弓箭及桃花姑娘帮他缝制的百鸟羽衣,设法营救。憨哥于过年时节,在街上吹起六管芦笙,吸引了很多听众。恶霸为了讨桃花姑娘的欢心,便陪伴她一同上街观看。憨哥趁机用弓箭射倒恶霸,挥刀杀散了家奴,把桃花姑娘抱上马,一阵风似地奔回桃花寨。乡亲们兴高采烈,围着憨哥和桃花姑娘唱歌跳舞,表示祝贺。天黑以后,他们告别乡亲,一起奔向远方,再也没有回来。从此以后,人们每到这天,就都聚集到憨哥与桃花姑娘离别的地方吹笙、跳舞、饮酒、赛马、射箭,世代沿袭,遂成节日。
  踩花山节
  踩花山节又称"耍花山""踩山""跳坡节""跳月""跳花节""跳场节",是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因所处地域不同,故节期也不统一,但多在农历正月或五月举行,也有于二月、三月、六月、八月举行的,其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的这几天,云南省屏边县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踩花山节,参加者有数千人之多。节日前,善良的老人要为青年挑选好宽阔的坡地,并在坡地上立一根十米高的花杆。同时还要砍去坡地中心区的荆棘,修理道路,为男女青年踩花山做好准备。正月初一那天,打扮漂亮的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向花杆坡地涌来。中午时分,老人跳起芦笙舞,祝愿年轻人找到自己心爱的情人,踩花山活动遂揭开了序幕。接下来小伙子也翩翩起舞,并有意舞到姑娘堆里,找寻自己的意中人。与此同时,姑娘也在暗中注意小伙子,为自己挑选如意郎君。若小伙子选上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就解下横背在腰间的雨伞,向着姑娘撑伞以示邀请。姑娘若喜欢这位撑伞的小伙子,双方便同撑一把伞,在伞下倾吐爱慕之情。反之,姑娘便躲进姑娘堆里去了。同时,那些彼此心仪的青年男女还要相互对歌,增进了解。如果双方真心诚意相爱,便在初六以前去拜见双方父母。若头次交谈就话不投机,则作为一般朋友应酬。
  节日里还要举行爬花杆比赛。花杆是一根笔直的杉木或松木,高几丈,削枝剥皮后竖立在花场中央,是节日的重要标志。杆顶悬挂着红布包,内装多种礼物;杆身则涂有油脂,滑不可攀,故能以脚朝天倒爬上去取下红包者,包内财物将作为奖品归于他。跳狮子是踩花山节的另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云南屏边县的苗族常在花场上立的花杆中央挂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让跳狮子的人竞赛,看哪一架狮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猪头和酒奖给哪一架狮子。届时,有数架狮子参加竞赛,跳上一阵后,就开始爬花杆,一个接一个地爬,花杆又高又细又滑,要爬到中央非常困难。跳狮子的人们常架起人梯将礼品拿下,这时,全场锣鼓喧天,欢声雷动。
  初六是最热闹的一天,这天要进行斗牛比赛,以选择耕畜良种。这天,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一头头肥壮的黄枯牛,竞赛的组织者根据斗牛的大小,一对一对地进行恰当安排,经过几轮较量,最后得胜者为最好的种牛。赛前,斗牛爱好者要将自己的斗牛的两只角刮得像刀一样锋利,反复擦上香油,使牛角又尖又亮。据苗家人讲,刮尖了的牛角再擦上香油就会发痒,牛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厮杀,以决胜负。最后,得胜的枯牛由主人拉到花杆前走一圈,然后披红挂绿,得意而归。云南有的苗寨过踩花山节,凡多年不育的夫妇,为了求子,多踊跃充当节日筹办者,主动负责筹备踩花山所需饮用的食品,并在村寨附近选择宽敞之地栽种一棵青松,树上悬酒一壶,人们就在此树下跳舞唱歌,欢度踩花山节。
  同样,踩花山节也是贵州省仁怀县后山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多年来盛行不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居住在附近的苗族人民都要盛装前来踩山坪参加踩山。初一早晨,由一位有威望的长者率领大家在踩山坪上竖立起一根花杆。花杆通常用杉木做成,长一丈八尺至三丈之间,胸径数寸至一尺。花杆顶端用红绸或红纸扎成圆球,似一朵凌空盛开的红花。花杆上另缚一根茶杯粗细能够自由升降的竹竿,上悬青、蓝、白三色布匹,以示吉祥。早饭后,主持者便鸣放火铣、鞭炮,苗家男女老幼闻声而动,穿上绚丽的民族服装,带上各式民族乐器,纷纷汇聚到踩山场上。大家互相祝福,互敬美酒,唱苗歌,跳芦笙舞,表演各种文娱体育节目。青年人谈情说爱,尽兴而欢,直至天黑才散去。如此循环往复几天,直到倒下花杆为止。花杆将交专人负责珍藏,留待第二年使用。在所有的表演活动中,尤以滚水碗、爬花杆最为惊险刺激。滚水碗是先在地上顺着直径约70厘米的圆周倒扣六个土碗,上面再放六个同样大小盛满清水的碗,然后吹着芦笙,头顶在圆圈中心,脚在圈外,身体悬空,连续翻滚而笙响不绝,且身体不沾水、不碰碗,整套动作干净利落,观者无不称奇。爬花杆也同样吸引人。表演开始,爬杆者吹着芦笙绕花杆转上一圈,然后一个鹤子翻身飞上花杆,头向下,脚朝上,用双脚交叉紧紧绞住花杆,并用双肘夹住花杆,吹笙后又一个鲤鱼打挺,头上脚下,如此往复一直爬到杆顶,然后用脚趾将事先置放的钞票夹住,再把双脚伸出杆顶亮相,造型险峻而优美,令人赞叹不绝。随后,爬杆者仍以肘、脚夹住花杆,头下脚上,吹奏着芦笙,倒挂着身躯,沿花杆缓缓蛇形而下。离地面数尺时,爬杆者一个筋斗翻下地,引来众人阵阵喝彩。
  关于苗族踩花山节的来历,滇南的一则传说比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苗家住在平原,年年风调雨顺,家家有吃有穿。苗王叫蒙子酉,有九个儿子,八个姑娘。每到夜间,他们就在一起吹笙跳舞,打鼓唱歌。
  谁知,鼓声传到了皇宫,引来了杀身之祸。皇帝派兵来抢占苗家田地,杀人抢物。苗王率众退到了山林,为了联络方便,蒙子酉砍下一棵杉树,剥皮后染成红、白两色,解下腰间的红布带拴在树千一端,立在一个最高的山峰上用来召集苗家儿女。不久,皇兵又尾随而至,苗王的儿子农要咪为了将红旗系上顶,引导苗家杀敌而牺牲了。这一仗,苗王打胜了,却献出了自己所有的孩子,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十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苗王每年此时立花杆,第二年正月初三至初五三天祭奠牺牲的子女,同时,还要表演倒爬杆等技艺,以提高战斗能力。就这样,逐渐形成了踩花山节。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虽然散居各地,但均有自由择偶之风,而且规定有春秋两个自由择偶的节日,踩花山节就是苗族青年男女互相求爱的传统节日。
网站目录投稿: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