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吴军你连书都舍不得买有再多的钱也是乞丐


  古人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看作是精英阶层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因为它们既能让人获取知识,也能令人愉悦自我。
  今天因为互联网或其他展示形式更丰富的媒体,使得获取知识似乎变得更容易了,那么读书,特别是读纸质书是否还有必要呢?
  相信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因为读书的好处远不止获取知识和愉悦自我,它还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思想形成的一个环节。
  审视自我,看清世界
  我们在很多时候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非常满,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并不清楚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类似地,虽然我们的收入比长辈多出很多,但是钱总是不够花,甚至很多年轻人反而要靠长辈来补贴自己的花销。
  我们总是在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因为它们堆满了房间,塞满了抽屉而心烦。我们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是却难以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充足而优质的睡眠。我们和许许多多所谓的"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说真心话的朋友却越来越少。
  我们每天刷小视频、各种消息,但是我们什么都没记住,那些内容也没有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
  ……
  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为何我们如此忙碌却一次又一次的做着无用功?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不论我们身在在何处,总怕遗漏忽略掉某一条消息,错过了一次机会。一个人,总希望能经历更多好玩的事情,欣赏更多好的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快节奏。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我们今天有很多获取知识和咨询的渠道,但是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审视人生,因为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闲暇,反而让我们更加没有闲暇来思考。
  而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我们必须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不做其他的事情,专心致志地阅读,正因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暂时搁置一旁,才有了审视人生的机会。因此在我看来,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一本好书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厘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曾在《硅谷来信》专栏里讲了我阅读《富兰克林自传》的感受,通过与富兰克林的对比,我能审视自己的不足。阅读也会在不经意之间提醒我一些道理,那些我内心明白,却总是淡忘的道理。
  也有很多人会纠结读什么书,甚至期望有一本书能够直接改变他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一本好书,确实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我们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去看书时,却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很多励志的书籍便是如此,它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读者会发现里面都是些绝对正确,但又绝对无用的大道理。
  怡情与长智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外面的世界对话,但是总需要有喘口气的时候,放松下来,享受闲暇。这时,和自己对话,和内心对话,我把做这种事情看成是怡情。怡情的时候,没有书是不行的。
  三十年前,中国家庭的经济都不富裕,买书是一种奢望,因此书能借就借,借不了就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去蹭书看。当然到了今天,绝大部分的书籍相比于其他商品而言简直便宜得如同免费,如果连书都舍不得买的人,再有钱也是乞丐!
  在我读中学时,没有什么可以享受的活动,电视节目少得可怜,电影更是全然无趣。除了和同学玩,一个人的时候就只能读书了。那时我下午放学,常常顺道拐个弯到大学的图书馆,假装成大学生混进开架的借书室,坐在地上看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听着窗外的风雨声,读上几个小时的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所以我说阅读的好处之一便是怡情,不是取悦谁,而是自我享受。也有人会问怡情有什么用?或许也没什么用,但是可以让人变得有趣。有趣对人一生的幸福很重要,甚至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指望着将来能够改变命运,后来他们发现虽然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差,但似乎并不招人喜欢,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趣,在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也非常重要。
  另外,读书也可以影响到我们身边的其他人。很多时候我买回书,父母也会跟着读,于是我们的谈话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而我的思想也就逐渐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
  比如我在高中读完了尼克松的《领袖们》,了解到了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老一代的领导人,知道了外国杰出政治家们所关心的事情和我们报纸上讲的不一样,于是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父亲,他看了以后就非常震撼。
  正如我在《硅谷来信》第29封信中所讲的一样,子女们要让父母成熟起来,如果自己头脑空空,是不可能影响其他人的。
  读书以养性
  谈了读书以怡情、以长智的感想,我们再来谈谈养性。
  什么书对我个人修养的提升有过帮助呢?我想了想,如果列五个人的书,他们大约是:
  1.《曾文正公全集》
  2.《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大约七八本尼采的书)
  3.《富兰克林自传》
  4.《培根随笔》
  5.《庄子》
  当然,能够养性的好书远不止这些,它们在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上有着一致性。《品格之路》便是这样一本能帮助我养性的书。它用一个独特的视角介绍了欧美一些了不起的人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在《品格之路》中有一个关于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故事值得和大家分享,它揭示了艾森豪威尔自律的行为是如何养成的。艾森豪威尔是德国移民的后裔,他的父亲保留了德国人的很多品行,可以说他这种自律的品行来自于他父亲和家庭的影响。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是一个小业主,曾经破产,因此做事情非常谨慎,他不仅自己如此,也要求员工如此。同时,他因为担心自己破产会让员工无法生存,于是要求凡是在他公司工作的人,每月发薪水后将10%的工资存起来。
  今天美国大部分家庭的财务管理是一团糟,有一半的家庭连500美元应急的钱都不存。艾森豪威尔父亲的这种做法和大部分美国人不一样,但就是靠这样严格的自律,才让自己的家庭能够有一个虽然不富裕却体面的生活,也让他员工的家庭生活有所保障。这种自律行为,为艾森豪威尔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奠定了基础,后来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我们常常讲,从底层逆袭很困难。其实身处底层,贫穷固然是一个最大的上升障碍,但是更可怕的是身处底层后见识缺乏,而且自制力缺乏。艾森豪威尔的家庭物质虽不丰富,但是并不缺乏精神上的财富。他父亲已形成并给予他在品格上的财富并不少。
  对于每一个人,养性这件事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达到。在中国,很多学习和自我提升需要不少资源和资金,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做到。而书籍相对来说,非常便宜。也就是说,通过读书养性,人们很容易获得不受他们家庭物质财富影响的品格上的财富。 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史诗般的作品,了解这个民族就要读他们的史诗,古希腊有《荷马史诗》,意大利有《神曲》,英国有莎士比亚的名剧,德国有《浮士德》,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日本有《源氏物语》,法国有《红与黑》《约·克利斯朵夫》,等等。而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要说经典莫过于《红楼梦》。
  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我除了仔细阅读内容外,还要欣赏它的文字,这便是怡情。通常我读书也就到此为止。但是《红楼梦》与众不同,它需要一层层剖析,因此可能需要读很多遍,当然它也值得读很多遍。
  第一遍可以只看热闹,这样能够产生兴趣,《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特别多,很多生活场景和今天已经不同,如果细究每一个细节,就会很多人丧失兴趣。
  第二遍读的时候,可以重点看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把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处理。
  第三遍读《红楼梦》,可以关注整个贾府的兴衰。我总是说"有生就有死",类似地,有兴就有衰。一个国家(机构)也好,一个家族也罢,无不如此。一个王朝、一个公司、一个家族,一旦开始走下坡路,常常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挽救它。
  如果有兴致读第四遍,可以体会一下贾府生活的细节,看一看上流社会的生活到底有多么雅致。
  读完《红楼梦》,我对命运有了更多敬畏之心。一个公司也好,一个人也罢,如果没有站在浪潮之巅,再怎么努力都是事倍功半。一个企业家,必须永远居安思危,眼睛盯着下一代浪潮,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重点永远应该放在下一代上。
  我们常说通识教育很重要,我认为在美国的名牌大学中,通识教育做得最好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哥大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十门左右的所谓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通识课程,其中一门就是读20多位西方历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从柏拉图、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弥尔顿等。
  我们很多人向往着接受常青藤大学的教育,那么如果去不了哈佛、哥大,简单的一个补救办法就是读一点经典。我在《大学之路》中讲,如果有心,其实在二流大学里也能接受一流的教育,那就是按照一流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当然,其中一项就是读经典。
网站目录投稿:依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