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十年的历史,蜿蜒爬过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亦可从他人中观照自己。这是生命往来的痕迹,也是这宽宏世界在渺渺之中的昭示。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www. 文/淡水天 昨晚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吐了一口长气,好容易舒缓过来。看书的感觉不尽相同,有时像是做了一场长梦,有时像是翻山越岭以至气喘吁吁,有时又像在照镜子,照来照去看到的是自己,但又不尽是平常的那个自己。总之,很奇妙。读到一本好书更是比吃了一顿饱饭还要满足。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毕竟是十年的历史。以这十年来检验自己,也观照他人,虽尽量敛去个人的情感,但自有一种含蓄而隐忍的力量蕴于其中。我看到了宽容、理解与接纳,也看到了人的有限性。世间许多道理其实相通,她以记者的身份来设立各种问题,而我以自己四年的心理学知识来领会,竟然也是成立的。 就像书里的那个提问,"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 小时候,最不耐烦的读物便是《伊索寓言》,前头的故事虽并不十分有趣,倒也并不讨厌,但到了最后,总要补上一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是浅白到荒唐的道理,但偏要加上这画蛇添足的一笔。更多的时候,那故事看是看明白了,但结尾的一段却让我好生疑惑,"哦?竟然说的是这个道理?",连带上对自己都有一点怀疑。 后来开始上学,语文课上老师常要我们概括文章主旨、段落大概,每到这时,我总要低下头去,最怕会问到自己。也并不是有多难,因为这类题目总有一些技巧,比如抓住第一句话,或注意最后一句话,中间的常常可以忽略不看。但我面对这样的题,总有些底气不足,总觉得"怎么会这样简单呢?"、"我怎么会知道作者想说什么?我又不是他",再闹一点扭捏的脾气。后来街上开始卖各种参考答案,买了一本回来翻看,一面感叹"哎呀,这真是一个好东西",一面又暗暗叹息"哎呀,我再练几辈子也说不出这样好的话来"。后来竟然发现,原来连老师也捧着一本在课上照着念。 那是第一次感到一个权威的形象在自己心里崩塌了。同时,原先的疑惑开始慢慢变大并演变成一种质问,"答案真的只能如此吗?" 我开始尝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常常失败,虽然永远也不及书上的表述好——但好歹,我心里想着——我也可以去追逐那个答案了。我像逐日的夸父一般,因为太阳近在眼前,所以永远不知疲倦,拼命地奔着、跑着,挥舞着拳头,发誓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答案。 但是——真的会有那个答案在吗?许多事,真的会有答案吗? 早前有一个朋友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他苦笑着,很是茫然。他说,他问了许多人,人们都不能给他以答案。他也在百度上问过,只有一个人回答了他,那个人说,"我是为了爱"。 前几天,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子突然在人人网上发了一条状态,"什么是朋友",回复他的人里有人骂他是傻×,也有人笑着说,像我这样的就是。但到底什么才是,却没人说得清。 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这半年来,我们都在过着各自喘息的生活,联系少了,似乎都变作了灰色的影子,藏在没人看见的角落无声无息。我们说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话,那种感觉是很美妙的,但又有一点点的奇怪。我和她都渴望更为热烈一点的感情,是那种"热烈的甜腻到手足无措的感情",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但彼此又都是淡之又淡的人,会小心翼翼地观察、再小心翼翼地付出,保持距离,一旦接近又触动肺腑,不会沦落为柴米油盐般的浅薄。我不知道怎样的相处模式更好,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定义人们之间的关系。 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爱?什么是朋友? 许多平常至极像空气一般自然存在的问题,却如千斤重的石块一般压在心头,怎样也举不起来。 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目,这是他们的经历与天性所造成的,你不能简单的以对错来加以评判,唯有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人,唯有触碰他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你才能真正知晓他行动的原因,并心生理解与悲悯。 这不是无是无非,也不是坠入了虚无主义,这只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宽宏的世界里,奔腾着千万种可能。而那个预设的答案,或许并不存在。所有重要的那一切,都是在摸索中慢慢形成,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样子——那便是你自己。 而这个世界,仍然是没有答案的。唯有行动,才具有真正坚实的力量;也唯有行动,才可以使思想转化为意义,斩断黑暗一样无边无际的疑惑,开凿出一条光亮的通道。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