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有情,独爱钟声入耳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便与钟声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小学的时候,校舍是一排排红砖屋,斑驳的墙壁散发着泛黄的气息,所谓的窗户四通八方,偶尔有"不速之客"闯了进来,也只是在发黑的屋梁上逗留半会儿,绝不留恋,扑扑翅膀腾飞出去。那时候上课,人心全不在课本里,窗外一道人影掠过,一声蝉鸣,都能令我们牵肠挂肚,当然,我们最期待的却还是那清脆的钟声。 校操场的东头有一棵歪脖子古槐树,由于年代较久,当时便听人说都快成精了,那时,心里自然是有些害怕的,每每从树旁走过,心里就如同揣了一只小兔"砰砰"直跳,生怕那梗着脖子的大槐树在那遮天蔽日的阴影中化作张牙舞爪的精怪扑了出来,只是后来五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棵古槐树下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却也没有见过古槐树会化作精怪。 学校那口锈迹斑斑的大钟便挂在这棵颇有传闻的大槐树下。那时的我们,似乎永远都是快快乐乐的。每天早晨一只书包,里面装着几本面目全非的课本,三五成群,一路上叽叽喳喳地去上学,到了学校后便开始早读,手里捧着书本,心里却不安分,偷偷掐着手指头算,离钟声响起还有多久,那时心里想的全都是那洪亮的钟声快些响起,有时觉得过了时间,心里便偷偷"咒骂"负责敲钟的老师也是常有的事。往往当雄浑而又清澈的钟声响起,不大的校园便如清晨鸟儿闹林的小树林,忽地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如出笼的小鸟般欢呼雀跃地冲出教室,追赶着,嬉戏着。那时候,我们玩的最多的地方却也还是那棵古槐树下,因为那里地势较平坦,而且地面上铺满了柔软的细沙,是个不错的娱乐场所。 童年的孩子总是静不下来的。我们常常攀上那棵仁慈的古槐树,去"调戏"那口古钟。我们用脚去蹭那口古钟,那大如扣盘的古钟便发出"嗡"的一声闷响,像秋千一样荡开去,我们总喜欢用各种不同的东西去敲那口古钟,然后把耳朵贴在冰冷的钟上,去聆听那或清扬或干脆或沉闷或含混不清的诉说。用石子去掷古钟,那声音便如冲天的凤凰发出的啼叫,尖锐、急厉,在空气中久久回荡;用铁器去击打它,那悠扬短促的钟声似空谷里的一声鸟鸣,空旷而不失震撼,听起来使人为之一振。那口古钟最能引吭高歌的时候,当然还是老师手持铁锤,在那锈迹斑斑的钟面上有节奏地敲打的时候。那时的钟声,如豪放的汉子高歌一曲,高亢,雄浑,兴奋之中略带一丝不驯,仿佛要冲破云天,响彻云霄,那有节奏的强而有力的钟声常有绕梁三日的意味,往往使流连忘返于课间玩乐之中的我们,忽地被钟声"惊醒",忍不住回头望望那棵古槐树下用力敲钟的老师,一下接一下地有节奏地挥舞着手臂,那口古钟轻轻地颤动,走进教室坐下好久,都还能听见那钟声在头顶响起。 就这样,每天在钟声伴随着我们上课下课中,童年早已悄悄溜走了,曾经为了半块橡皮而与同桌争论不休的时代已不再了,在日复一日苍白而又韵味无穷的钟声中,我们走完了童年。 小学毕业那天,最后一次听见钟声响起。低沉、缓慢,如同遥远天边飘来的一首骊歌,模糊而又真实,缥缈而又逼切。后来,再也没有听过钟声,只是闲暇之时偶尔翻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能偶尔捕捉到"钟声"的影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估计此时的钟声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吧!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现在散落于各乡镇中的小学校里的校钟一律被电铃取代,偶尔在一两座学校里的最偏僻的角落里悬挂着锈迹斑斑的古钟,孤零零地被遗弃在那里,再也没有响起,钟声,终究还是隐退了。今年在青岛,去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却听见了那久违的钟声。呵,原来,在这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也能耳闻这被人们遗忘已久的钟声,难得啊! 钟声,一个时代的标志,即将湮灭于物欲横流中,但愿,偶尔,那雄厚遒劲的钟声在人们心底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