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荣枯鉴解读


  《荣枯鉴》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世间有善名与恶名,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拘泥于此的。天理有不变的法则,明智的人是不会背弃的。道路是否通畅,懂得变通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他不会一条道跑到黑)。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爱惜名声的人常为名声所伤,珍惜生命的人才能保全生命。名利本没有错,追逐名利本身也不是罪过,犯错误的只能是人自己。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君子不代表尊贵,小人也不代表卑贱,尊贵和卑贱不取决于名声的流传。君子也不见得一定会得到什么,小人也不见得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也不取决于内心品格是否高尚。名声都是虚幻,而利益最诱惑人,是人所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处尊荣之位,或许可以当君子,处卑微之境则一定要做小人。君子曲高和寡,小人人多势众,人多了也就不可匹敌了。名声可以改,但事实不易改;内心想法可以改,但天命不易改,(所以人们最好还是不要拘泥于名声,灵活地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去适应事实和天命,)人们不担心做君子,又何必顾虑做小人呢?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当官不取决于你是善还是恶,贬谪也不管你是不是奸佞小人。取悦上级领导的人必获荣华,取悦下层民众的人却举步维艰。君子取悦于下层民众,可是上级却不会被你的名声所左右。小人取悦上级领导,下层的民众却不能惩罚其恶行。下层民众以正直为美德,而上级领导却以谄媚逢迎为忠心。一味地正直而没有谄媚,上级领导就会猜疑;一味地谄媚而没有正直,下层民众就会厌弃。上级猜疑就会祸及根本,下层厌弃则损毁名誉,荣华富贵者一般都会得到小人的称谓,大概就是因为他选择稳固根本而去逢迎领导,放弃了作为细枝末节的名声。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追求富贵自有常法,它的窍门就是讲求实际。福祸也不是命运安排,其中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讲求实际,不要为虚名所羁绊;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以奸诈行径为耻。没有羁绊不论廉耻,这是追求荣华富贵的要义。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想要好名声就不要当官,求官位就没有好名声。想要当官就不要再想有好名声,道德高尚就难以得到荣华富贵。君子所讲求的就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小人就是要为追求实利而突破思想品德的羁绊,取向不同,其效果自然各异。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没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那么祸患就会来的更猛烈。忧患国家的人经常会失去自己的性命,忧患自身的人方能安身保命。祸患是人所不想要的,然而也是人招来的;祸患是人所厌恶的,但也是人时常会碰到的。君子不做恶事,但是祸患却无休无止;小人不贤良,但却好事连连。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要想让上级对你宠信有加,不是小人很难做到;要想不结怨于下层民众,不是君子就根本不要谈。上级领导有了祸患,不分辩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保全。下层出了事儿,争着把罪责推给别人才能让自己幸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君子不结党营私,出了祸事就会孤立无援。小人善于与人结交,就会因为得到多方的帮助而得利。失去了所谓的道义,可能并不会因此受到惩罚,但如果祸事无法解决就必然陷于困境而无法自拔,君子不能改变这种困境,而小人或许就能够解脱。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智慧的人不会拒交贤良之人,明理的人也不会远离恶人,善人与恶人都可以为我所用。顺应我的就是朋友,背逆我的就是敌人,敌人和朋友也是经常变化转换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尊贵,就是因善于识人而尊贵;低贱,就是因滋养奸邪而低贱。尊贵的人自己不知道尊重自己,低贱的人并不看低自己,那么贵贱就会转换。自己尊贵而不看低别人,自己低贱而不知尊重他人,那么贵贱就会长久维持下去了。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人都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所以在人前显得愚笨,这是很高级的智谋。人们都忌讳别人聪明而自己愚笨,所以如果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智慧,就会危害无穷。聪明的人不接触愚笨的人,因为愚者不会增长他的聪明。智慧的人不会与人结仇,因为仇人不会害怕他的智慧。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阳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君子以仁义与人交往,只担忧自己的仁义不够尽善尽美。小人以阴谋诡计与人结交,唯恐阴谋不能达到目的。君子斗不过小人,大概就是败在这里吧。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表面上看是仁义道德的君子,而内心却是阴谋诡计的小人,这种人是真正的小人。表面上看是耍手段计谋的小人,而内心却是正直的君子,这是真正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不自我夸耀,重仁义的人往往看轻自身所受到的伤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人们都仰慕君子,可是一行动起来就要做小人,君子难做呀。人们都憎恶小人,可是一面对现实就忘了仁义,小人没有羁绊约束啊。君子既难做收获又少,小人却无拘无束又获利颇丰,所以人们就都选择做小人了。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官位越高的气节就越低,人贫贱了就不讲道义。君子不能忍受的是侮辱他的心志,小人不能忍受的是损害他的身家性命。君子洁身自好,就只能隐居以逃避乱世;小人没有底线,却能在朝堂上亨通发达。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气节不能当钱花,人陷入了困境就难以坚持做君子了。仁义不能代替生命,形势危急了就难以拒绝做小人。人不要怕别人的评论,只需计较利与害就行了,这不是气节仁义之道,但却是俗世求生之道啊。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福运来临时如果不能察觉,那么就不会得到福;祸事临头如果不能事先预见和准备,那么就必然招致灾祸。福祸如果都能预先感知,那么任何事情都能搞定。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在小事上讲诚信,就能让大的欺诈得逞;注意小细节才能落实大谋略。做事不能彻底做绝,说话不能完全交心,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要戒备呀。外表假装惧怕而内心隐忍,外表恭敬而内心忌恨,就算是奸诈的人也能被迷惑。知道戒备提防别人就会接近福运,用假象迷惑别人就会远离灾祸,随时准备应对变化就能长久生存下去了。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与人结交只考虑对自己是否有用,就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手里的钱财是你的依仗。用奸诈手段对付奸恶之徒,奸人被消灭后自己就安全了。惩治恶人的时候不要发善心,就不会生出后患。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不是万全的计谋就不要去施展,人不聪明就别去耍弄计谋,不够聪明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自己地位低微就不要积极诤谏,自己才能平庸就不要老想上位。攻击他被众人忌恨的过失,大家就不会宽容他。令他陷入窘迫境地,他的名誉自然会遭到污损,这时进行毁谤就容易了。善待他的仇人而不为人知,这是毁谤的奇招。追究他的微末小事而他还未察觉,这样的毁谤具有实效。暗中散布他的坏话让他无从分辩,毁谤就成功了。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遇到毁谤而不去分辩,事情真相自己会慢慢清楚的,人们的憎恶就会有所减轻。遇到毁谤而去勉强争辩,事情反而越来越说不清,人们的怨恨反而增多了。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失去了上级领导的信任,下层的人就一定会来诋毁你;失去了下层的拥护,上级一定会猜疑你。假借天意或上级的意志来指责别人就容易掩盖自己的私心,假借民众的舆论来说事儿就容易获取信任,这样做所有人都会被你迷惑。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没有假的也就没有真了。真的不要忌怕假的,假的永远代替不了真的,怕的只是你分辩不出真假。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作假做的不充分就是自取祸患,真实得无所忌讳也会招人厌恶。为了顺应上级领导,即便虚假也算不得过错。违逆了上级领导,即使是真实的也是罪过。求取东西忌讳太过直接,含蓄一些才能得到。拒绝别人忌讳说得太过明白,委婉一些才不会有过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忠诚主要就是因为仁慈,君子仁慈因而不忍心贪图自己的前程而投新弃旧,所以才能忠诚。仁慈主要体现在行为之中,小人行事根本就不会怀有恩德之心,因而不会仁慈。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君子即使处境困窘也不会骗人,小人一旦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就背叛原主,(选择忠诚还是背叛,)这是一个人本身是否虚伪的缘故,不是困窘或通达所造成的。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不拘泥于虚礼俗套的人并不是虚伪,明知是坏事还要信守承诺去做的人,并不是真的诚信。事物条件不同了,行为的性质也就随之变化了。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用智谋来管治别人,一旦智谋穷尽别人就会背弃。而用慑服人心的方式来收伏别人,他的心志就不会改变了。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对于上层领导宠信的人,不要太明显地去巴结;对于上层领导怨恨的人,千万别暗地里去结交。手段不要显露出来才能成功,计谋要暗地里使用才能出奇制胜。君子往往受制于亲情,如果以亲情相要挟,他就会顺从了。小人害怕比他更狠烈的人,奸计总是施展下去总有一天会自取失败。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道理不能直来直去地说,诤谏也不是要一味争辩到底,只要不被领导嫌恶就可以了。态度立场不要明白地宣扬,做什么事情也不要明显地表露,顺应形势变化也就达到目的了。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仁德可以把君子逼死,道义不能消灭小人,仁义不要过度地滥用。施加恩惠不要忘记贤者,立威惩戒也要针对奸恶之徒,恩威不能偏施于一方。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善于观察的人能了解他人,善于思考的人能探知别人的内心。了解了他人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知道了别人的内心就可以及时提防。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智慧不可以展示给他人,让别人知道了就会招来灾祸。秘密地揣测,别人的忌恨之处就可以消解了。君子常常是小事糊涂,大事明白。小人常常计较眼前得失,而不考虑长远利害。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设置疑难来迷惑对方,根据对方的反应,真假就能鉴别出来。攀附权贵之人加以依靠,就可以避免祸患。广泛结交周围的人,以观察搜集各路情况与消息,就没有什么你不知道的事儿了。身处艰险之境要断绝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执念,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评价:
  冯道身处动荡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接二连三地陪伴各种狼虎之君,居然得以一生显贵,长盛不衰,实为奇迹!他广施善行,就连指责他人品的司马光也承认他"清俭宽宏",尽职地操劳国事;他不但不贪腐,"门无不义之货",还曾经倾家赈灾,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阻了耶律德光劫掠中原,得到了当时百姓的感激和拥戴(后世酸儒的辱骂指责除外),最后善终而去,这是多么成功的人生?而他成功的秘籍,就是这本《荣枯鉴》,简单来说,就是抛弃了"仁堪诛君子"的儒家学说强加给人们的僵化教条,游刃于君子与小人之间,根据情势的需要,既可以心安理得地当君子,也可以毫无压力地做小人,外小人而内君子,既能得到皇帝的宠信,又能得到百姓的赞誉,可谓上下通吃,左右逢源!他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尽量做好,无法改变的事情就随波逐流独善其身,绝不会只为博得一个忠义之名就不自量力地逆势而为、自取灭亡。当君子不是绝对的好,当小人也不是绝对的坏,关键是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冯道虽然跟过那么多主子,算上契丹共历经五个朝代,但他基本上不会主动陷害旧主,这就是保持了一定的"忠"和"仁"的君子之风,同时,他绝对不会随着旧主一起灭亡,自毁前程去做旧主的殉葬品,新主来了赶紧欢迎,这就体现了一定的"务实","无羁"的小人心态。这就好比现代社会企业的CEO,我就是尽力管理运营这个企业,至于企业被谁控股,那不是我能决定和选择的。
  儒家的愚忠、死板与虚伪,大概是在宋朝后期和明朝才被推向极致的,估计在五代时期,这方面的束缚还不是那么严重吧。因此与冯道同时代的人基本上都能理解他的处境与选择,老百姓更是不管那么多,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感激你。后来那些痛斥冯道的酸儒们,包括有些现代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把儒家的一些人为炮制的把人往死里逼的道德标准强加于人,以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反正也是嘴上说说而已,当然是越慷慨激昂越好了,而一旦真的摊上事儿了,他们中又有几个能做文天祥和史可法呢?而文天祥和史可法除了死得比较壮烈,留下忠义之名,被皇帝们当做楷模大肆宣扬,被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热烈赞美,他们又对百姓做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总之,人如其名,冯道还是深得顺其自然的奥妙,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套处世哲学是相当实用的,效果很好。当然,他总结的这些伎俩,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终究还是下三滥的,人类相处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返璞归真、纯真自然,而不是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荣枯鉴》没有像《道德经》与《阴符经》那样直指终极大道,也没有像《素书》那样道尽社会盛衰治乱的定数,既不能指导我们走向理想社会,也不能帮助明君"致一统、定八方"成就千秋伟业,它只能让一个人在纷乱的俗世中混一个风生水起,得到一个比较精彩的人生。但我这里并不是在贬低冯道,在他生活的那个世道,谁也没有能力返璞归真纯真自然,"致一统、定八方"也需要特定的机缘(冯道有没有这个能力还不能确定,但他确实有这个志向),冯道的《荣枯鉴》,是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指导人生、指点迷津的入世指南,而时代和环境不是冯道所能选择的。
  相关史料:
  《荣枯鉴》的作者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后周郭‘柴’荣)而几乎一直位列宰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
  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虽生处乱世,无论时局怎么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而不败。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达到万人空巷,纸钱飞扬使道路两旁树枝染成灰色。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最后被柴荣追封为瀛文懿王。
  宋初名臣范质这样评价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冯道诗作: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长乐老叙》节选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佑。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无请谥号,以无德故。又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藩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所著文章篇咏,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为是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网站目录投稿: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