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司马懿后人为什么有力建国却无力治国西晋是如何走向


  司马懿夺了曹魏的江山,可能大部分原因都能归结于司马懿运气好,活得长。但凡曹丕和曹睿有一人能够活到曹操的年纪,司马懿都不可能叛变成功。不过可惜的是,司马懿为自己的后代铺好路,司马炎也顺利建国,但他们的后人却无力治国,导致西晋迅速走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接踵而至,让好不容易形成的统一局面再次陷入分裂。导致西晋快速崩溃的原因究竟出在哪呢?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是晋代名士阮籍登上广武城,看到楚汉古战场时的感叹,暗示当下的时代没有英雄,让司马昭这个"无名之辈(竖子)"当权执政。
  说司马昭是竖子倒不准确,不过司马昭确实名声不太好——身在魏末士族中大行恐怖统治、打压异己(阮籍的好友嵇康就是死于司马氏集团之手);晋朝建立以后也不得善政、朝廷腐化严重;更要紧的是,因为司马家族一系列的错误政策,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国家实力被削弱殆尽,进而导致了华夏民族的惨烈劫难。
  所以阮籍这么说,估计也没人为司马昭辩解。
  其实司马昭背的锅,一大半都是西晋的。
  假如西晋真的长治久安、国祚两三百年,他也不至于到此境地。可司马氏父子建立的大晋帝国,在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内就陷入了内乱,整个西晋国祚不足五十年,可以说在短命王朝中独树一帜——如果说秦朝是大一统体制尚未完全适应、隋朝是统治集团内部政治势力置换,那么西晋则可以说是完全亡于人祸了。
  我们的古人喜欢说"气",家族和国家的气,就叫气数。一个家族源远流长人丁兴旺,那么就叫气数旺盛,反之则叫"气数已尽"。很多人评论西晋就有这种说法,认为司马氏父子三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曹魏搞政治斗争那么久,把司马家的气数用完了,因此到了司马炎一代,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晋惠帝一即位,整个国家和家族就不可为了。
  这种说法乍一听会觉得很迷信。但是说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时代消耗了太长时间,进而导致了晋朝开国君臣能力的低下,是有相当的道理的。
  这与司马家族夺权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司马吞魏,《三国演义》中有诗写道"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看似两者都是权臣夺位,但其实司马氏夺权与曹魏政权的建立根本不相同:曹魏政权是曹操徒手创建的,在中央秩序业已崩溃、逐步吞并各大军阀派系而建立的政权;但司马氏则恰恰相反,他们作为曹魏政权中的高层,依靠政治手段笼络人心、积聚己方政治力量进而达到政权更迭的目的。
  所以两者的重要区别就是:司马家自上而下,曹魏家族自下而上。这也就是司马家族在统一全国后很快就会崩溃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体制设计的问题。
  这个问题相当重要,一个国家的开国君臣在几十年内所设计的体制,会直接影响王朝随后几百年的命运(如果活得够长的话),因为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改革变法是相当困难而脆弱的。
  而开国君臣设计新体制的蓝本,就是他们在旧社会中的亲身经历与前朝的弊端。草莽出身的亲身经历,会考虑到体制设计的实际执行情况;前朝的弊端则能够优化本朝的顶层设计。
  这往往成就了中国古代王朝的自我修复功能,即在新王朝会纠正前王朝的一些弊端。
  曹魏就是这样做的。曹魏鼓励开荒、力主屯田,无论军民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去开发田地缴纳赋税,并且登记人口,是曹操在战争中太清楚后勤的作用了。还有曹操力主摧抑豪强、减缓土地兼并,大幅提拔寒门士子、谨防地方上形成强宗望族。这些政策的实施正是基于曹操亲眼目睹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强大的实力而对国家政权统一的阻碍。只不过曹操身后,他的继承者没能做好、半途而废了。
  但曹魏没做完的、司马家做不了。
  因为司马家就是靠着曹魏政权"没做完"的这部分做大的。
  司马懿本身是河内豪族司马氏出身,就是曹魏政权所忌惮的对象之一,而他的亲信部下,除了贾充(贾逵之子)以外,其他如钟会(颍川钟氏)、王祥(临沂王氏)、羊祜(泰山羊氏)、卫瓘(安邑卫氏)、杜预(京兆杜氏)、裴秀(河东裴氏)等等,几乎都是世家大族出身,与司马懿属于同一阶级,因此会在特定时候形成"同一阵营"。
  以高平陵政变为临界点。此前,这些世家大族未必支持甚至反对司马懿夺取政权,但在很多时候,因为相同利益的绑定,大家会互相牵制朝廷对于世家大族的削弱,而其中一部分就会与司马氏结成同盟,形成早期的骨干力量;在政变之后,司马家族开始大规模的打压异己、提拔亲信的运动,以巩固司马家族的政治基础,而相同出身的世家大族的成员就成为了他们家的重要支持力量。
  从政变到正式建立晋朝,这段路确实走的很长。也正是这么长的路,使得世家大族作为既得利益者继续扩大自身利益、继续滚雪球。建立晋朝前,这是司马家族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越强大、司马家族越稳固,而晋朝建立之后呢?
  这些大族,在各自的家乡有非常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并且掌握了地方上绝对的人口和生产资料;并且由于世代为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缺乏名望与人才储备,加之大族联姻、同盟、结成派系,这些大族在短时间内已经成长为可以左右国家实力的巨头。
  所以,曹魏没做完的,司马家没法去做。曹魏尚且能够抑制或者减缓世家大族的扩张趋势,而司马氏出于夺权需要,在夺权时代使得世家大族野蛮生长,造就了西晋开国以后,隐形巨头们的存在。
  而这个"夺权"的时间跨度太长——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司马昭,给了世家大族足够的时间去扩张、去渗透,等司马家回过头来,一切都来不及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司马家族夺权时间太长,把"气数"给用光了的结果。
  而这个局,在西晋初年是否可解呢?
  无解。
  这样的话,西晋便成了曹魏的翻版,司马家有斗赢豪族、改革积弊的机会吗?
  没有。
  这就是"气数"用尽的第二层含义。
  草创君主往往是从底层中亲自走出来,经过乱世的残酷淘汰,自然是人中龙凤。但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从"企业继承人"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第四位家族掌门人了——他没有像司马懿父子那样经历惨烈的战争和险恶的政治斗争,十三岁时司马家就大权在握,二十九岁顺利接手家国大权——虽说不上养尊处优,可哪里有过人之智略足以弹压群臣?鹰视狼顾的司马懿死了、望而生畏的司马师司马昭也死了,剩下个守成之君,大族们怕什么?况且大家从政治盟友变成了朝廷君臣,国家的法度和秩序早已被戳得千疮百孔,人才流动变得极为稀有,整整具备大型人才储备能力的,是世家大族而非皇族。司马炎从哪里集结自己的核心骨干?难道找宦官?
  其次,是改革的能力。
  开国君臣的制度设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亲身经历,一砖一瓦肇建新朝的过程给了人设计新体制的能力和经验。但司马家没有这套经验——他们建国,用的是政治斗争、笼络人心的手段,并不是从平地而起建了大晋帝国。
  所以体制的细微末节他们很难考虑得到,政策是否能下达执行、人口土地是否彻查清楚(东晋就是这样,人口土地根本查不清),皇帝根本管不了——他没见过官员舞弊时候的样子,因此他不知道如何在制度上防止官员舞弊。
  最后,"气数"用尽。
  司马家族的晋朝成了无解局。但他们想破这个局,只是破得有点让人始料未及。正是世家大族掌控了帝国大量人口、土地、生产资料,让帝国随时处于釜底抽薪的危险之中,为了防止另一个大族取代司马家族,司马炎决定分封诸侯——让司马家族的成员直接掌握地方的人口、土地、生产资料;这还不算,司马家族的各个成员分别还担任各个地方的军事主帅,有权调动军队。
  本想这样保险的情况下,司马家族不会有取代之忧了,但强支弱干的体制之下,一旦君主暗弱,国家就会瞬间进入恐慌和混乱,而这一切在司马炎去世之后便立即成为现实。
网站目录投稿:凌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