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语文课不是简单地读读写写


  近日,我到本地一所小学调研,听了几节语文课,发现语文学科独有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文化美荡然无存,课堂教学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课后,我就这一现象与学科教研员进行了交流,该教研员淡淡一笑说:"语文姓语,语文课读读写写就行。"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笔者在一所初中学校调研时,曾听到校长振振有词地说:"语文课有什么难教的,读读写写就行。"可见,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引起了我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思考。
  为什么会有"语文课就是读读写写"这样的观点呢?深度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不清,强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简单地归纳为教语言、学语言;二是受时下大阅读观念尤其是海量阅读观念影响,把语文学习简单地归纳为多读多写,弱化了学科育人功能。
  从学科课程标准来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还是高中语文新课标,都表明语文课不仅姓语,也姓文,既要提高语言能力,也要有文化韵味,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因此,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引导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进而形成影响其终生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治本之策。
  从母语学习规律来看,传统语文学习历来强调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宋代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元代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可想而知,文道剥离的语文教学必然索然无趣,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
  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一般分为四个层次:识记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其中,前两个属于语文简单学习,后两个属于语文深度学习。把语文课简单地说成"读读写写",属于低层次的简单学习,既不利于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也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近年来,受大阅读教学观影响,尤其是温儒敏教授的"语文高考试卷要让15%的学生做不完"观点的影响,海量阅读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注重阅读数量的泛读和速读盛行一时。事实上,语文能力的提升,应当是"不求甚解"的略读泛读和"求甚解"的精读研读双管齐下。只重略读速读而不重精读研读的海量阅读,只会让学生机械阅读,毫无兴趣可言,如何能提高其语文能力?又何谈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决不是简单地读读写写,而是既有语言学习的语味,又有文化韵味的文味,是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
网站目录投稿:元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