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最具含金量的城市品牌,其指标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2017年,南通市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面对日益提升的测评体系标准和日趋激烈的城市之间的竞争态势,面对群众对我们越来越高的期盼和要求,如何再接再厉提升巩固城市文明程度,这是摆在所有文明创建条线每一位同志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作为市民巡访团成员,现对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谈点自己的浅见。 一、近年来南通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成效 南通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起步较早,2002年获得省文明城市称号后,开始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的"五城同创"工作。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8年南通市从全国数十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以地级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2011年、2014年、2017年连续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20年的创建历程,全市形成了常抓常新,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社会文明程度位居全省前列,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南通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实现了双促进、双丰收。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步发展态势,2019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9.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南通的对外竞争力、影响带动力不断提升。 (二)社会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实际举措,深入推进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从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学校教育、交通秩序、环境质量、窗口服务等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确保实效。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效和变化。 (三)城市治理机制逐步完善。全面加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推动市区纵向互动、横向联动,构建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为主体的常态化、网格化组织工作体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牵动全局的重点问题、长期困扰的难点问题集中治理攻坚。全面落实"日巡查、月考评、季点评、年奖惩"考评机制,出台《市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问责办法》,层层传导压力,加大问责力度,城市管理实现了常态长效。 (四)市民文明素养逐年提高。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美丽乡村等基层创建活动,持续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全市涌现出感动中国人物磨刀老人吴锦泉等一大批有影响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先后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40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江海志愿者"饮誉全国,3855支志愿服务队、101万名志愿者活跃在江海大地,遵德守礼、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二、亟须破解的难点问题 南通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对照先进地区和广大市民的所期所盼,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少数同志还存在着认識上的误区,不能正确认识文明城市创建与自身业务工作的关系,认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是额外负担,看不到文明城市创建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错误认为文明城市建设就是搞突击,只求"过关"、不求"过硬",工作中存在敷衍应付、得过且过的思想。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畏难情绪,对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违法建设整治、出租房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多,没有可行的实施方案,"抓一阵,松一阵"和"回潮"现象比较多。 (二)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市场监管、卫生、住建等市级部门管理权限下沉还没有到位,职能部门进社区工作仍在探索过程中。农贸市场、河道水环境、环卫保洁等仍然存在职责分割不清,容易扯皮的问题。区域分布的错综复杂,行政区划中的"飞地"造成了属地化管理中的"不属地"现象,比如:农贸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分属不同街道,一个小区里还保留有原街道或村的集体用房,给长效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三)城市硬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城市建设当中的细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尽快完善。例如,居民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功能配套不尽合理;小区周边、沿街沿路门店业态层次(汽车修理点、铝合金加工点等)较低;居民小区等不具备开办小餐饮店的房屋开办饮食店,造成无证照经营、噪音污染、油烟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室外公共厕所档次不高,环卫设施不足,城市公用设施破损、不卫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建筑渣土处置场所建设滞后,运输车辆密闭设施标准偏低,登记不全面等等。 (四)市民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部分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观念、卫生观念等依然比较淡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小区内毁绿种菜、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环境、不爱惜公用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不同程度存在。街道、小区、公园广场等地乱扔垃圾、乱晾晒、乱堆放、乱张贴、乱涂写等现象仍然较普遍;店外店、移动式小广告等问题仍不时出现;老旧小区、农村地区办佛事、斋事的现象仍然较多。 三、进一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思考 随着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社会各界对文明创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期许。在高平台上实现新的发展,是挑战,也是责任。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的规律和特点,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确保在本轮次的创建周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一)更高站位推进文明创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指导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理念和重要遵循。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使文明创建从精神文明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领域拓展,进一步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要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用战略眼光来谋划、用系统思维来部署、用全局视野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把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作为助推南通高质量发展追赶超越、走在前列的有效载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力量。 (二)更新举措提升市民素质。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要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创建之魂,注重实践养成,让文明理念在全体市民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抓好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大公益广告创意制作和刊播展示力度,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要强化典型引路。坚持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广泛发现和推选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善行义举、身边好人,选树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先进典型,规划建设符合考核标准的好人场馆,礼敬好人、宣传好人,让人们感受好人的先进事迹、学习好人的精神品质,积极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社会氛围。要注重实践养成。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扩大覆盖、丰富载体,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严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在举手投足间彰显文明风尚。深化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推进商务诚信"五创一建"活动和诚信邻里建设,发挥"红黑榜"发布制度的监督警示作用,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进一步丰富"江海志愿者"品牌内涵,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中来,在参与文明实践中提升文明素质。 (三)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指标为引领改善民计民生。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每一项创建指标都当作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来抓,让群众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治理。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开展综合治理,把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任务,广泛开展城乡清洁行动,抓好"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违章乱建、污水乱排、工地乱象"等突出问题治理,抓好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和城市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集中治理。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文明城市创建的重心放到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更强机制保持常态长效。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着眼在健全机制、强化领导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和"四个全面"考核,与中心工作同步安排部署、同步檢查考核、同步推动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落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一把手抓两手"。各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扎根一线,到群众当中搞调研、摸实情、找对策、谋思路,帮助基层单位解决难题、抓好落实。要完善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各级文明委要按照党委部署,加强总体谋划和工作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好、运用好各方资源力量,切实履职尽责、推动工作。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把文明城市创建同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联系服务、指导督促,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要健全切实管用的推进模式。健全包括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责任追究、群众监督在内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保持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内容、创造新载体、运用新手段、覆盖新人群,使创建活动更接地气、更有成效。要主动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深刻变化,积极运用现代媒介传播文明理念、推进实际工作,不断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