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新型审计,包括管理职能效益审计和管理部门效益审计,其目的就是促使企业从系统与整体的高度,充分挖掘各要素的潜力,科学配置生产力要素,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最高阶段。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34-02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 内容 方法 一、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 管理效益审计着眼于对被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环节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的高效和节能性;采购、销售及提供劳务环节的真实完整性;成本费用控制、投资计划管理环节的效果性;环保、安全生产环节的合法性;人力、装备资源配置环节的合理性等。管理效益审计一般应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具体审计: (一)计划管理效益审计。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计划的审查分析,发现计划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找出改进计划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评价企业计划管理职能的发挥程度。主要内容包括:(1)中长期发展规划审计。是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制定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战略发展目标是否科学和可行;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发展布局要求;是否符合本企业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是否按计划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2)短期计划审计。是否编制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编制依据是否充分;经营计划是否科学、可行;有无计划定得过高无法完成或定得过低影响效益的问题;经营计划是否严格执行;是否严格考核。 (二)决策管理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效果;评价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益性。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是否遵守"三重一大"的决策原则;决策方法是否科学和恰当;决策结果是否正确以及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是否充分考虑了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后续管理是否到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问题;有无对外投资形成的损失;有无因担保负连带责任造成的损失;有无到期未收回或无法收回的出借资金;有无固定资产投资等未达到预期效果现象;有无股权转让或闲置资产处置价格明显偏低,造成国有资产或其他资产流失等情况。 (三)控制管理效益审计。重点开展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主要审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等情况,评价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是否重视并参与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建立风险数据库以及风险管理机制;业务处理程序设置及职责分工是否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有无盲点、缺陷和缺失;业务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执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四)组织管理效益审计。通过对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审查,评价其管理绩效。 1.商品或物资供应管理审计。一是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采购部门分工是否能够起到相互牵制和监督的作用;所有的业务是否经过审批;采购业务的各项记录和原始凭证是否健全、完整。二是采购计划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采购计划的品种、规格和质量是否与生产计划需要相一致;采购计划需要量是否与生产、经营规模相平衡;是否存在无计划采购、后补计划等程序倒置问题;采购是否及时;有无采购不及时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三是采购合同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有无所采购的实物、规格、数量不符合采购计划的情况;合同价格是否合理、有无价格明显偏高现象等。四是采购量审计。主要内容包括:大宗商品采购量的计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最佳经济订货量法等。五是采购方式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有无未实行集中采购导致采购价格明显偏高现象;是否向生产企业直接采购,有无通过代理商采购价格明显偏高或供货不及时影响生产经营的现象;有无符合招标条件未招标情况;是否计算招标订货率、网上采购率、直接采购率等并评价采购效益。六是采购费用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运用"采购费用率"考核;是否将实际的采购费用率与上期采购费用率、计划采购费用率、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是否经常分析变化趋势,找到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七是仓储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实行储备定额管理;最高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的制定是否先进合理;有无储备定额过低或过高影响生产经营或浪费资金的现象。八是存货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建立验收入库、发放、保管、盘点、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有无利用存货调节利润的情况;是否定期对存货进行抽盘;有无长期在途商品、账外存货、盘盈、盘亏、积压情况等。 2.生产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营与管理各环节是否严格按制度执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检测制度以及实际执行情况;有无因生产过程中质量把关不严,造成次品、废品率不正常情况并计算损失;安全环保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是否专款专用,是否能满足治理需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影响生产运行的安全环保因素;有无安全环保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情况。 3.销售管理审计。包括:企业是否对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是否以销定产或以销定进;有无产销、进销不对路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并计算损失;是否严格执行销售定价程序;销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有无截留、转移、隐瞒收入及账外资金等问题。 4.财务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实行预算管理;有无预算外资金;预算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现金及其他货币资金是否账实相符,有无筹资过少影响生产经营或筹资过多导致资金浪费而增加财务费用情况;是否建立健全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了合理的成本费用开支定额或标准;成本开支界限和开支范围划分是否清楚,有无违反"八项规定"的支出;对主要成本费用指标与企业历史水平、计划或考核水平、同类型企业平均值或先进企业是否存在差距;审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财务费用支出是否合理。 5.设备、设施管理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制定设备、设施管理规范;有无不按规范操作而导致重大事故给企业造成损失情况;是否建立设备、设施运行档案;有无未按规定进行检修或延期服役而引起事故发生的情况;设备、设施是否得到合理利用;有无利用率低和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 二、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管理效益审计不仅要运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而且还要根据实际创新审计方法。(1)价值量化法。可用来计算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或计算由于某项决策得当而避免的损失等。(2)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倒推分析法。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掌握了审计线索,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倒推分析法"。(3)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即通过实物的现场观察与实际计量的手段,来核实资产账面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生产经营运行管理、存货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多用此方法。(4)调查表法。是管理效益审计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设计调查表时应注意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和艺术性。调查表可以发给相关人员,也可以发给全体职工,填表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填表时可以由审计人员现场填写,也可由被调查人填写。(5)流程图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管理工作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多用此方法。(6)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管理状况从而发现问题,访谈中要善于根据捕捉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思路,根据访谈内容确定审计重点,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7)经济技术指标对比法。将企业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国际国内同行业优秀企业进行对比和排序,对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直观、快速地反映企业管理水平。(8)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利用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面对审计客体提供的各种资料载体,进行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以及运用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尺度进行衡量,进一步核实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得出审计结论,揭示问题存在的真正根源。 三、建立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种:(1)定性评价标准,指评价管理效益合理性的标准。一般包括国家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地方或主管部门发布的法规,其他规章制度。(2)定量评价标准。是指衡量企业管理效益高低优劣的标准,通常表现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一般包括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计划、预算、定额、合同;企业历史水平、行业水平、国际水平;其他理论依据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进行审计时,可依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进行评价。一般可以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指标的计算,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对标分析,来评价企业管理效益情况,找出差距,明确企业改进目标。 四、管理效益审计的结果运用 审计的真正目的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善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审计建议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二是重视审计整改。审计整改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责任到人,限期整改;三是要开源节流并重,疏堵并举,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四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认真研判本单位的优势与不足,定期分析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资本结构,适时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业绩,建立健全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使每个部门或岗位实现"职责目标明确,任务指标清晰,奖罚惩处有数"的目标,积极营造规范、高效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和效益水平的双提升。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