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这篇文说,我们从"命"字谈起。 何为命?命者,生也,运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人说:"我的命好苦"! 你可知道,这样的慨叹,自古有之。 现在,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汉末年。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听到近2000年前的古人,也在哀叹:命好苦。 原来,在那个时候,汉代超纲废弛、豪强割据,当权者你争我夺,兵荒马乱。又赶上几次大规模疫病流行,所以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当时悲惨到什么程度呢?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有曹植在《说疫气》里面提到的:"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这个时候,百姓们都在盼望着一个人。他精通医术,悲天悯人。他来了,百姓就仿佛看到了救星,请求他解除病痛,并由衷地道一声:"吾命苦也"! 这个人是谁?是张仲景。 张仲景,可以说出身大户人家。但就在东汉末年,由于灾病流行,这户人家竟然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张仲景也做过官,而且是大官,曾任长沙太守。可是族人和百姓的灾病如此深重,他再也无心官场,于是遍访名家,求索于典籍,成了一代名医。随着医名日盛,张仲景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前来求治。 看着这些病人,仲景心中暗自饮泣:他们有的面色无华,心悸不宁,浑身乏力。有的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自感身体在发热。他们还有的腹中疼痛、一天到晚之能用手捂着肚子,不敢放下来。末了,他们都会央求:救救我这苦命人。 对此,仲景十分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命苦,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的形成,又和身体健康状态联系在一起。哀叹命苦者,多有身体之疾患。而一个健壮充盛之人,是很少悲观地说自己命苦的。 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思索。最后,他发现一个线索——无论是面无血色的,还是心悸不宁的,抑或身体发热、口燥咽干的,还是虚烦不眠的,这些病人都有一共同症状,这就是腹中冷痛。 对,肚子疼。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的时代,肚子疼太常见了。天寒的时候,尤其疼得厉害,只能用手捂着,不敢放下。 肚子,即脾胃。脾胃者,人体之中州。脾胃虚寒,必然肝木横逆,于是就会疼痛挛急。脾虚,不能生化气血,于是人就会头晕乏力、面无血色,心血亏虚而心悸不宁。由于营血乏源,所以阴不制阳,虚阳横越上泛,就会五心烦热、自觉身体发热、口燥咽干。原来,这一切复杂多样的症状,背后都有一个根源,这就是脾阳虚弱,继而导致阴阳两虚、营卫失和! 想到这里,张仲景竟激动得留下两行热泪。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这一层领悟,可能会成为天下苍生的福报。 于是,仲景提笔写下一方,将其永久收录在不朽著作《伤寒论》里面。这张方,从此横空出世,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组方如下—— 饴糖18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加入饴糖溶化。 对,就是它。它叫做小建中汤。任何一个学习中医、钻研中医、爱好中医的人,都要了解它。说起来,这张方以卓越的智慧,打开了调节身体的机要之门。 首先,为了化解脾虚的问题,此方重用饴糖。饴糖甘温入脾,可以温中补虚,还能止痛。对于这一点,古人其实早有训示。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先人就明确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即是说,脾有了问题,用甘味来调节。所以,这里重用饴糖。 紧接着,我们看三味药,这就是白芍、桂枝和甘草。白芍,味酸,能够养阴合营,滋补肝血。桂枝,性味辛温,可以行阳化气。甘草,补中益气,味甘。这三味药,构成一个铁三角:甘草和桂枝搭配,辛甘化阳。甘草和白芍搭配,可以酸甘化阴。芍药和桂枝搭配,本身又可以调和营卫。所以,这三味药在这里,主要就是补阴、益阳、调和气血营卫。有了阳气,患者才不会腹中冷痛难忍。有了脾胃之阴,患者才会养阴制阳,改善口燥咽干、身体虚热。这三味药堪称神来之笔。脾阳亏虚日久造成的阴阳两虚之候,就靠这三味药来一一化解。 然后,我们再看大枣和生姜。这两味药,可以补中,健脾,养血。以生姜之辛散实卫阳,以大枣之甘温养阴血。两者又是调和阴阳、充盛气血的妙配。生姜助桂枝,行阳化气。大枣助甘草和白芍,养血和阴。 如此一来,脾胃中气得补,阴阳化生有源,营卫调和可期,天衣无缝。 写下这张方子,仲景十分欣慰。在日后的行医岁月里,每见中焦虚寒,导致肝胃不和,阴阳两虚者,用之如神。说白了,就是看见肚子疼的,仲景此方,常常药到病除。 那么,这张方传到今天,大约可以治疗什么病呢?这就是平时总是肚子疼,感寒而发,总想按,或者伴发气血亏虚,出现心悸不宁、虚烦不安、口干舌燥、手足烦热、面色无华之人。中医的术语,把它叫做虚劳里急之症。现代医学里面的胃炎、胃溃疡、腹痛等病症,常常用到它。此外,痛经、崩漏、神经衰弱等,都可以用到它。总之,只要是符合脉象弦细,舌淡,腹中寒痛,喜温喜按几个特征,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就可以考虑应用。 它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建立人的中气,化生阴阳,调和营卫。所以,它的名字里有"建中"二字。 看到这里,就让我们向仲景先师,以及它所创立的这张古方,致以深深的敬意吧。自汉代以后,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停地滋养着中国人。它不知改变了多少中国人的命运。 这正是,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古方养脾,建中养命。 文中方剂,看官需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