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者,民皆病也。"——《说文解字》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内经·素问》 今天,我们翻开厚厚的史书会发现,在我国历史上"疫情"肆虐的事件,有史可考的就多达300多次,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没有现代医疗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古代的疫情一定会比现在要严重的多,但在医疗技术及防疫意识相对较差的古代,为何这些让人闻之色变的瘟疫,未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太大的波澜?我们的祖先并未遭遇类似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西班牙大流感那样,短短时间内导致数百万,数千万人死亡的惨剧。 千年来,三年一小疫情,十年一大疫,为何并没有给我们后人留下太深的恐惧? 疫情之下,很多人在质疑,也在质问中医,中医对疫情是否有所贡献,是否能做到防疫,治疫? 古代版方舱医院 《汉书》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秦朝时期有专为麻风病人设置的"疠迁所",西汉时期设置的"闾里",南北朝时期专为温疠患者设置的"六疾馆",隋朝时期专为麻风病人设置的"疠人坊"…… "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疠迁所"、"六疾馆"……,这些古代版的"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并不是现代医学的专属,它早已护佑了我们国人数千年。 防疫、隔离(古人的防疫意识) 《医林改错》载"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而达于血管",古人已然知晓,瘟疫是由空气进行传播的,没有防护服,没有医用口罩,隔离成了那个时代唯一的选择。 《黄帝内经》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晋书》载"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仁斋直指方论》又载"不可入痨瘵之门吊丧问疾,衣服器皿中,皆能乘虚而染触焉",南宋笔记小说《猗觉寮杂记》中也记载"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疾,恐相染也",明代《夷俗记》中也记载"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 身染疫,百日之内不可接触人,不去染疫之家问疾吊丧,染疫之家,朋友、亲人皆避之……,古人的防范意识可见一斑。 在没有消毒液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又是采取什么办法进行消毒的呢? 《本草纲目》载"天行瘟疫,取初病人的衣物,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行军方便便方》载"将初病疫气人贴肉布衫,于蒸笼内蒸一柱香,久则全军不染"…… 受制于当时医学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人的消毒手段也极为有限,大都采用熏、蒸、煮的方法进行消毒防疫。 当然,古代的防疫、治疫工作不仅于此,无数优秀的医学家在那个防护能力极差的时代,前赴后继的奔赴"疫情"最前线,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华夏民族。正是这些精诚大医,才让史书上的疫情从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才让中华大地从未遭遇席卷全国,死亡无数的特大疫情。 疫情还未过去,防疫不可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