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年危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称"灰色中年",一般高发在39~50岁,在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一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 在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时间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悠然的,像个温驯的猫儿,任人抚摸。但到了中年,甚至一过三十岁,时间就开始变得像条疯狗,追得人狼狈不堪。而更加让人惶恐不安的是,不管选择哪个方向,都是一个"死胡同"。于是一种"终极忧虑",便在"疯狗"出现时油然而生,这便是中年危机的本质所在。 中年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过得真快",这句话里有感慨有无奈,也有隐隐地忧虑与不安。"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也开始保健了,这是对健康的不安,对生命的焦虑。是啊,岁月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屠龙宝刀,无论多铁汉子,也会被削成碎片。 青春已然逝去,衰老正在迎面走来,中年人便在怀念青春与忧惧衰老的胶着中焦虑、彷徨,对事业、子女、家庭、婚姻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则更加重了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更严重的还会生出颓丧、虚无等消极思想。 人生如戏,自己是编剧。童年是序曲,少年是开始,青年是发展,中年是高潮,老年是结局。高潮这一段编得好不好,决定整本戏好不好。中年危机是对剧作者的挑战,克服这种危机,就能编出好剧来。但问题是,中年危机不是纸老虎,它是有着很强的战斗力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当保温杯来袭,准备拿什么反击? 2:
首先要保管好"身体"这部机器,健康是一种责任。 《红楼梦》里,秦可卿死前对王熙凤说过这样一句话:"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 是啊,生命不保,无论有多少分"要强的心",也没有一点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前提与保障。健康是"1",其它全是"1"后面的"0",没有健康这个"1",后面所有的"0",都永远不具现实意义。 中年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柱子断了、弯了,家就会跟着塌下来。所以,对于中年人来说,健康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责任,应该当作最重要的事对待。 医学研究表明,中年是各种慢性病的易发期,"三高"是头号威胁。2016年健康大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有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慢性病,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而对于养生,周立波曾有一经典之语: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今天不保健,明天养医院。现实中还真就是这样,许多人挣钱不要命,而最后想要命时,把所有钱送进医院,却也要不回了。 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养殖怡之福可得永年,通过合理的锻炼,是可以保证健康、延年益寿的。有一个同事,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晨跑,现在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前天见着仍未变老,显得很年轻,让人感觉时间似乎从他身边绕了过去,真的是"岁月静好"。 3:
其次是重塑人生信念,适时调整人生方向。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年之后最大的危机,可能不是来自健康方面,而是事业上的前景暗淡,尤其是男人。 无论男女,事业的成功总是人生最大的自豪。但如果中年时依然无有建树,危机感就会自然而然地诞生。晋升无望,令职场中年男女沮丧颓废,工作缺乏激情,混天了日;生意难做,令很多商界中年男女寝食不安,情绪烦躁。这时候的中年人,常见的心态有两种,一是"反正就这样了",二是"完了"。 中年无有建树,或者说是没达到自己的理想,真的"就这样了"吗?真的是"完了"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信念受挫下的一种特定心态,需要调整。所以这个时候中年人,亟需重塑信念,或是调整人生方向。 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是中年逆席的典范。1945年,宗庆后出生于宿迁。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 1978年,宗庆后母亲退休,33岁的宗庆后得以回到杭州,顶替母亲教职入工农校办纸箱厂做推销员。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亲自蹬三轮卖冰棍。 注意,这一年宗庆后整整42岁。对于多数人而言,42岁可能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了,或是混天了日了,而宗庆后却不甘平庸,选择了拼搏。 1989年,宗庆后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随后便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一个商界神话。如今的娃哈哈集团,早已进入了中国企业500强,而宗庆后则富可敌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无论职场还是商场,只要拥有一颗锐意进取的心,就能冲出中年的人生困局,从而变危机为转机。 4:
最后要学会自我调适,凡事想开一些。 如果说锻炼身体与重塑信念是对中年危机的正面反击,那么想开一些就是一种迂回策略。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没有谁总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人生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如果经受不起失败,一旦失败就自暴自弃、自残自虐,甚至是伤害家人、为害社会,则不没有追求。 实际上对于某些人来说,许多时候失败是已经注定的,但只要尽力而为,做到没有后悔,那么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有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堪称失败者的良药:一个人在追求他不可及的目标时,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他的成功正在于他的追求中。 想开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自已。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大饭",人生成功的标准只能以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衡量,拿别人做参照物,可以当作一种激励,却不能当成必须实现的目标,实现不了无需苦恼、悲叹。 此外,发展兴趣爱好,多与朋友聚会,也可以起到自我调适的作用。除了能缓解压力外,在兴趣爱好与人际交往中,往往还可参悟出某些人生哲理,令淤塞之心豁然开朗。 需要说明的是,凡事想开些不是消极,不是悲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适应,依然是乐观的。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这不仅是胸襟,更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智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想开些正是这样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自己终将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却不悲观不颓丧,坦然面对,超然处之。 5:
国外有一项关于人一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者调查了80多个国家200万人,结果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人身上,幸福感随年龄的变化走势惊人相似,均呈现U型曲线,44岁左右达到谷底。 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前期与后期,感觉是好的,而中年阶段却充满了各种艰难。研究者奥斯瓦尔德就此曲线指出,人生低谷似乎无可避免,"无论男女、婚否、贫富、有无子女,人人都会遭遇中年危机"。 学会放眼未来,是研究者对中年人的建议。而保证健康、重塑信念和自我调适,正是对"放眼未来"的具体化。 既然中年危机是躲不过的一道坎儿,那么我们何妨直面"惨淡的人生",努力突破各种失败与挫折的围剿,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加丰硕的人生,以及一个更加美好的晚年。 奥斯瓦尔德说:"进入50岁后,大多数人会慢慢走出低谷。当你70岁时,假如身体没有出大问题,你的心境就会恢复至20岁时那么快乐。" 但愿我们到70岁时,还能拥有20岁的美好心情,而如果能拥有一颗20岁的心脏,则更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