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学海》是南宋时期辑刻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宋左圭辑。全书刊成于宋咸淳九年(1273)。编者在自序中称"余旧裒杂说数十种,日积月累,殆逾百家,虽编纂各殊,醇疵相半,大要足以识言行、裨见闻,其不悖于圣贤之指为归则。"书名取自《扬子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无锡华氏刻本,民国十年(1921)上海博古斋据明华氏本影印,武进陶氏据宋咸淳本影印。 左圭(生卒年不详),字禹锡,别号古鄮山人,浙江四明人,宋史无传,行事无可考。 《百川学海》分10集,收书100种,177卷、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集,每集10种,编次不按分类,所收各书多属于子部的艺术、谱录、杂家、小说及集部的诗文评类著作,内容涉及异闻掌故、工艺制造、饮食、动植物、书画、文学评论等,大多数是唐宋人的著述,间亦有汉晋人的著作。其中有关异闻掌故方面的著作有《前定录》(唐钟辂撰)、《厚德录》(宋李元纲撰)、《河东先生龙城录》(唐柳宗元撰)、《文正王公遗事》(宋王素撰)、《东坡先生志林集》(宋苏轼撰)、《晁氏客语》(宋晁说之撰)、《开天传信记》(唐郑棨撰)、《济南先生师友谈记》(宋李廌撰)、《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王文正公笔录》(宋王曾撰)、《国老谈苑》(宋王君玉撰)、《龙川略志》(宋苏辙撰)、《宋景文公笔记》(宋宋祁撰)、《挥尘录》(宋王明清撰)、《孙公谈圃》(宋孙升述)、《丁晋公谈录》(宋丁谓撰)等;有关工艺制造方面的著作有《端溪砚谱》、《歙州砚谱》、《歙砚说》、《砚史》、《砚谱》等几种有关砚的著述以及《古今刀剑录》、《香谱》等。有关饮食方面的著作有《酒谱》、《菌谱》、《笋谱》、《东溪试茶录》、《煎茶水记》、《本心斋疏食谱》等,其中前三种是我国现存同类著作中最早的。所收动植物方面的著作,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唐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最系统的茶叶专著。其他尚有《梅谱》、《竹谱》、《菊谱》(共三种)、《海棠谱》、《桔录》、《荔支谱》、《扬州芍药谱》、《洛阳牡丹记》、《茶录》、《蟹谱》、《师旷禽经》等10余种,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或较早的类别动植物学著作。书画类著作收入了唐代张怀瑾、孙过庭,宋代米芾、姜夔等人的著述。文学评论著作中收列宋人诗话、文话多种,计有《竹坡老人诗话》(周紫芝撰)、《庚溪诗话》(陈岩肖撰)、《许彦周诗话》(许��撰)、《后山居士诗话》(陈师道撰)、《四六谈尘》(谢伋撰)、《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撰)、《珊瑚钩诗话》(张表臣撰)、《王公四六话》(王铚撰)、《刘攽贡父诗话》(刘攽撰)、《东莱吕紫微诗话》(吕本中撰)、《选诗句图》(高似孙撰)、《石林诗话》(叶梦得撰)、《六一居士诗话》(欧阳修撰)等,为研究宋代的文学评论提供了系统宝贵的资料。此外尚有《子略》、《骚略》(宋高似孙撰)、《学斋占毕》(宋史绳祖撰)、《李涪刊误》(唐李涪撰)等考证性著作;《因论》(唐刘禹锡撰)等哲学著作。 该书所收种类既多,且无删削,为流传至今的少数宋人丛书之一,故历代皆视为秘笈。其中《菌谱》、《学斋占毕》、《文房四友除授集》、《法帖谱系》钱大昕以为林希逸撰,《汇刻书目》作郑清之撰。考原书胡谦厚序云:"青山郑公、竹溪林公、后村林公等,是撰者非一人,是大昕等人未见胡序而误。该书宋本流传极少,历来藏家得其一二种即奉为枕秘。常熟陶湘得其残本,因得以景刻传世,原书所缺者以明华氏翻宋本补入,编次悉依宋本原目,所补均在卷后记之,不使与宋本相羼杂。 该书之前,尚有宋人俞鼎孙、俞经将6种本朝人著作汇作一编,题名《儒家警悟》,现在被公认为丛书之最早者,但未经刊刻。《百川学海》成书虽比《儒学警悟》晚72年,但当时就经雕印,为宋人刻丛书中仅存于今者。而且其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完善,及对后世辑刻丛书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了《儒学警悟》。后世踵其体例续为编刻的有数家,计有明吴永的《续百川学海》、明王文禄的《百陵学山》及明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等,而间接受其编纂思想影响的丛书更多。而《儒学警悟》近代始发见流传,对元明清三代的丛书编刻者影响甚微,应当说《百川学海》实际开创了后代刊刻丛书的风气,所以清代以来人们一直称之为"丛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