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个人理解: 先看最后两句,这两句是本章的核心,看完这两句再从头开始理解本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两句话很好理解,鱼儿不能离开深水,国家的核心及命脉所在不能被别人看到。如果鱼离开深水,来到浅水甚至是岸上,那么就容易被捕捉,成为别人的实物。国家的核心及命脉所在要是暴露给敌人,那么这个国家就有随时被毁灭的危险,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自己国家的军事基地具体分布和装备配置向全世界展示的。可以举个例子,虽然是马后炮,但确实是那么回事。 我们看电视剧《亮剑》第一集,李云龙的新一团是突破坂田联队的包围的?李云龙发现了坂田联队指挥部的位置,让炮兵摧毁了敌人的指挥部。同时,我们看那名亲手摧毁指挥部的炮兵,在成功之后过于激动,手舞足蹈,暴露了自己,不幸中枪牺牲。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上是"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字面意思,其实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这两句话看成是一种比喻说明,老子用"渊"和"利器"来比喻道,意思是万物不可远离道,国家治理不能直接把其中之道告诉天下人。我们可以去查查资料,数一数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但是有几本帝王写的治理国家的书? 接着往上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就叫做"微明","柔弱"胜"刚强"。什么是微明?"视之不见"叫作"微",自知的智慧叫做"明" 。"微明"是指自己内心深处用道来衡量一切的智慧,是一种时刻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自己所有行为后果的自知之明。"柔弱胜刚强"的"柔弱"和"刚强"我个人认为都代表一种方式和风格,或者说是路数。我个人认为"胜"是"优于"的意思,就是"柔弱"这种方式要由于"刚强"的方式。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类似于《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柔弱"可以理解为"伐谋",是指一种相对柔性的方式,"刚强"可以理解为"伐兵"和"攻城",是一种相对刚性和暴力的手段。 然后看最前面这段"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段话其实"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看一下。孟子的这段话正好和老子的这段话是相反的,但是他们都是在论证一件同一件事情,孟子是从正面论证,而老子是从反面来说论证的,都是在讲"物极必反"的道理。所谓"物极必反"就是事物所承受的超过它的极限,就会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结果甚至比初始状态更糟糕。 拿盖楼来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盖楼第一步要打地基,想盖的楼越高,地基必须越深,越牢固。孟子所讲的意思是要盖50层的楼,必须要先打一个承受力超过50层的地基,这样建的楼房才能稳固。而老子所说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我打算毁掉你盖楼的事情,你的地基的强度最多能盖50层,但是我忽悠你说你的地基强度能盖100层,我甚至忽悠你说你钱不够我帮你盖,我给你出钱出料,你往100层盖就行,结果你信了我的,盖到第51层,楼塌了,你盖楼这事全毁了,这就是本章第一段话的意思。要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顺着他的意思并不断加码,他会感谢你并且接受你,但是当加码加到他所能承受的极限之上的时候,一根稻草会也会压死骆驼。 我们在从同梳理一下本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两段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遇到送上门的好事,要想想这背后是不是有见不得人的目的,你自己得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自己能不能享受的了这份福,要警惕那些糖衣炮弹,糖衣炮弹常常比真刀真枪还好使。 当然了,这一章也可以从"术"的角度去分析,就是在对抗中如何使用手段和伎俩去打败对手,就不举例子了。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理解,如有认为我大错特错的,你就当我这就是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