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在到达顶峰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会是跌落谷底,历史上唐朝发展到巅峰时期,正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然而在盛世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当时唐朝国力看似非常强盛,却也代表着这种强盛即将要走到了尽头。安史之乱看起来是导致唐朝最终覆灭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这一件事情还不够,除了安史之乱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那么究竟为何在开元盛世之后,唐朝的国力会衰落的如此迅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开元盛世是如何出现的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2、为何开元盛世后唐朝迅速衰落 单纯的从疆域面积和人口这两项指标来对比的话,"开元盛世"绝对是超过同一朝代的"贞观之治",并且毫无争议地站在中华帝国时代的顶峰,但吊诡的是,"开元盛世"非但没有维持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而且径直将大唐的国势推入了衰落的快车道。 王朝的衰落,自然是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亦即所谓的"历史是种合力",但是假如我们将大唐帝王将相们的主观因素排除掉,单独来看客观因素,便会发现,"贞观之治"将王朝的疆域推广到了极致,从而带来漫长的超乎想象的边境线和数不清的强敌,乃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开元盛世"达到顶峰时期的大唐,疆域有多大呢——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 在大唐帝国的西南面,处在国势蒸蒸日上的吐蕃控制之下,吐蕃军队四面出击,不断的扩张领土,除了向四川、甘肃和新疆的绿洲国家施加压力之外,还威胁到大唐远在西域的朝贡国,大小勃律和疏勒。 在大唐帝国的西、北面,西突厥重新统一在突骑施部落之下,不但攻占了唐军在碎叶的据点,并且占领全部天山山脉以北的土地,进而威胁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的安全。 而在突骑施的西面,崛起中的阿拉伯人在不断的攻击突骑施的同时,贪婪的窥伺大唐的领土,并最终在击败衰落的突骑施之后,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发生直接冲突。 帝国正北面,是唯一相对安全的边境,敌对的东突厥处于衰落当中,经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最终向大唐臣服,而新崛起的回纥人则与大唐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东北面,契丹人和奚两个部落掌握了话语权,与大唐的节度使互有攻守,当然,其中相对多的战斗是由节度使挑起的,目的是想向朝廷邀功请赏,以获得更多的地盘和兵力。 最东面,渤海国填补了高丽灭亡后的真空,建立起稳固的、与中原王朝类似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国势处在不断上升的态势,从而给大唐带来一定的压力。 显而易见,单单是在如此漫长的国境线上部署庞大的兵力,面对十几个不同敌对国家和部落的挑战,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不能承受重大失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唐的边境始终保持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不得不持续不断的增加边境的军力配备,下放越来越多的权力给节度使,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进而将大唐推入了不可逆转的衰落通道之中。 3、安史之乱后的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甚至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