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某校听课。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圆锥的高有多少条?"一名学生回答道:"老师说过,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因此,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后来,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以"老师说过"开始,然后说出相关知识,或定律,或定义,或公式。 台湾绘本作家几米说过:"不一样的脑袋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可是,这个班不同的学生,只有一样的说法——"老师说过"。 童声本悦耳,可"老师说过"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十分刺耳。这些定律、公式、定义等,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并非老师的发现与发明,学生特别强调"老师说过",显然是对老师的迷信——老师说过的,都是正确的。 学生可以尊重老师,但不能迷信老师的权威。"老师说过"成为学生的口头禅,暴露出教与学的诸多问题:一是老师一言九鼎,牢牢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二是学生过度迷信老师,对老师具有过度崇拜情节;三是学生缺乏质疑精神,成为知识的容器。 细思极恐。这样的教与学已经被异化,老师成为课本的扩音器,学生成为老师的复读机,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轨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老师不是搬运工,学生也不是装载或储存货物的工具与仓库。老师把教学简化,把学生物化,违背了教育的真谛。 学生迷信、崇拜老师,实属正常。如果老师只是沾沾自喜,而不及时引导,在学生中间就容易产生"迷信效应"。一旦学生对老师过度迷信,就会成为一种病态,生病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我最好的老师》。该文讲道,怀特森先生是一名科学课老师。第一天上课,他讲授了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学生传看一个颅骨。学生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结果班上所有同学的随堂测验都得了零分。怀特森先生解释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学生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都是错误信息。学生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就不应该得分。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具有怀疑的能力。 怀特森先生用这种方法提醒学生,老师的话未必都可信,以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勇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可是,部分老师却想方设法告诫学生:老师永远是对的,学生必须听老师的,甚至逼迫学生迷信老师、迷信课本、迷信权威。正因如此,有的学生才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把"老师说过"当作口头禅。 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本是教学的应有之义、老师的应尽之责。因此,怀特森先生的这一课值得赞赏,其做法值得老师们效仿。 庆幸的是,在校园里也有许多的怀特森先生。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我想培养不迷信老师、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的学生。"如果老师都能以此为座右铭,以怀特森先生为偶像,培养尊重老师但不迷信老师的学生,那么"老师说过"就不会成为学生的口头禅。